文|刘保建



就在这个月,丰谷迎来发展史上最年轻的掌舵人谌超,他出生于1989年,刚满36岁,出任丰谷酒业党委书记,并被提名董事长人选。这打破了熊吉(1984年)去年出任叙府酒业“一把手”时保持的最小年龄纪录。

在选拔年轻人进入管理层方面,白酒龙头也趋于激进。6月10日,茅台人事变动,推出集团最年轻的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贵超(1982年),年仅43岁。去年底,五粮液高管团队更新,最年轻的副总经理王源培出生于1987年,37岁。


将视野放宽会发现,自2023年行业掀起人事变动潮以来,一批“80后”已跻身头部酒企管理层。这些“少壮派”身上,不仅贴着“年轻化”的活力标签,更重要的是具备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破局能力。


他们对新生态消费的精准把握与创新落地,恰恰是如今行业突破困境亟需的一股力量。


图片

“80后”酒企高管,批量顶上!


经过这一轮人事的“新老更替”,“70后”无疑成为酒企管理层的主力军。与此同时,酒企也吸纳部分“80后”“85后”进入管理岗位,整个高管团队更趋年轻化。这一变化,也被视为一项积极的战略举措。


云酒头条整理发现,自2023年以来,至少有10位“80后”跻身酒企高管团队。这意味着,一批35-45岁的中年人,已参与到酒类业务的掌舵角色中。


图片


为方便理解,我们特意根据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大致分为三个类别:


掌舵发展型——代表人物有丰谷的谌超、叙府的熊吉、郎酒的汪博炜、宝丰的王若飞、洋河股份副总裁兼双沟酒业总经理范晓路、滨河的许文亮。


得益于“敢用新人”,这些“80后”出任管理正职,对公司发展拥有最大决策权。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汪博炜,他是名酒企业少见的“85后”管理者。


主导销售型——泸州老窖销售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张彪、茅台集团副总经理张贵超、五粮液副总经理王源培、舍得酒业总裁唐晖、金徽酒副总裁王宁、高洲酒业副总经理杨易成等,均为所在酒企销售业务的操盘手,主导核心市场和核心产品运营。他们进入管理层,体现出酒企选拔“能人”成事的市场导向。 


张彪是推动国窖1573单品突破百亿的关键人物。张贵超作为茅台“少壮派”,工作履历主要以销售和市场为主,不仅在茅台酒销售公司担任过副书记,2024年还成为茅台酱香酒公司的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王源培长期工作在五粮液华东营销中心、上海省区、安徽省区、山东省区、江苏营销战区等核心市场,体现出五粮液对优势市场的高度重视。


独当一面型——以五粮液董事韩成珂、金徽酒副总裁石少军等为代表,他们目前身处公司重要岗位。前者担任五粮液控股股东宜宾发展控股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后者是金徽酒的首席人力资源官。


Wind数据显示,当前A股超过8家酒企高管团队中有“80后”。随着一个个“80后”登上决策中心,年轻化人才引发的组织肌理革新,正推动酒企以持续创新激活增长动能。


图片

白酒打赢年轻化的“前哨战”


当这些崭露头角的“80后”接过业务线指挥棒,意味着酒企核心岗位正在向年轻管理者开放更多机会。接下来,将上演一场打赢年轻化的“前哨战”。


对白酒而言,年轻化是一个久攻未克的难题。


此前,行业处在增量周期,白酒重度依赖中年人消费,能够暂时漠视“年轻群体断层”。如今,白酒进入存量博弈和代际迁移阶段,消费主力向“80后”“90后”乃至下一步向“00后”转移。年轻化,已成为酒企必须面对的战略课题。


消费人群结构加速裂变,年轻化需求迅速崛起。中国酒业协会《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1985年-1994年出生的普通白领和职场新人成为企业寻找新客户的重要突破口,因此企业必须积极拥抱年轻消费者、打破固有消费圈层、探索品牌年轻化之路。


在此背景下,白酒顺应全球酒饮消费大趋势,以产品低度化抢夺年轻人。世界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表明,在经历饮酒量、饮酒人数下滑阶段后,年轻人会持续追捧低酒精、无酒精产品。


不过,酒类年轻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调整产品度数、口感与风味,打造时尚新潮的包装,还无法真正打动年轻人。关键在于培育适合年轻人消费白酒的场景,以及创新推广渠道。


当下年轻人消费白酒的场景在发生变化。他们不热衷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转而在露营、线下小聚、下班后小酌等社交场景中饮酒。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曾从钦发现,现在年轻人喝白酒的场景变了,几个朋友边烧烤也会边喝白酒。


此外,包含“即时零售”在内的电商购物和直播下单等方式,已成为年轻群体的主流消费方式。这也使原本作为补充的线上渠道,一跃成为驱动年轻人消费白酒的主引擎。


无论是产品定位、包装设计,还是相应的场景探索、渠道拓展,白酒打赢年轻化这场战役显然是在开辟“新巷子”,这更依赖全面、多元的年轻化人才,需要从技术、文化、营销、融合等多个层面实现系统突破,并完成战略执行。


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华夏观峰品牌管理机构董事长杨永华告诉云酒头条,在行业低谷期,年轻一代更容易从新思维、新视角找到新机会。


“尤其是当前,‘80后’作为酒类新主流消费群体,更需要以‘同龄人’思维,用‘感同身受’的消费场景和产品体验,创新市场营销体系。”杨永华说道。


图片

为什么是“80后”?


在国际上,社会学家习惯以每10年为一个阶段,讨论社会上的一代人。在美国有“Y一代”,中国把1980年-1990年间出生的人叫“80后”。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80后”是一个拥有2.2亿人口的庞大群体。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个性上深深烙着市场化、全球化与互联网的时代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杰表示,“80后”出生在改革开放开启的80年代,成长在全面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90年代,成熟在中国加入WTO的21世纪初期。


独特的成长时代和教育环境,赋予了“80后”全新的价值观念、人格特征和行动方式。有专家分析,“80后”的一生,既在顺应时代变化,也在改变着这个时代。


由此来看,当前“80后”跻身酒企管理层,除了“创二代”已到接班节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代的创新思维和破局能力,有利于应对逐步严峻的竞争环境。


短期来看,白酒面临消费行为变迁带来的年轻化困境,以及处在行业周期的下滑危机。长期而言,白酒既要迈向国际化市场,又要融入AI时代涌现的数字化浪潮。


相比前者的“应对型”短痛,后者的“开拓性”挑战,是决定酒企长远发展的最大变量。


为探索“无人区”和未知领域,酒企推动管理团队年轻化,本质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强化,启动更灵活的改革,打造一个超越白酒行业过往成功经验的实践。


这种现象,并非仅存在于白酒行业。当前,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大厂也在力推“80后”管理者担当重任。阿里全面启用在基层经受锻炼、崭露头角的年轻管理者,希望他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引领时代的变革能力推陈出新,创造贴合用户体验的商业模式。


在白酒行业,汪博炜履职郎酒总经理,不仅为郎酒注入旺盛的青春之风,还通过更紧密地联动合作伙伴、更贴近消费者的举措,展现出对新趋势的强大驾驭力。


此外,凭借自身的国际化背景与数字化思考,汪博炜站位全球卓越消费品牌的视角,推动郎酒品质、品牌、品味升级,加速了郎酒的国际化进程。


杨永华向云酒头条分析,高管年轻化有利于酒企自我突破和创新,“很多酒企陷入过去成功经验和模式泥潭,因过去成功而使当下进入困境,而年轻一代不会有固化思维和惯性思维,他们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加融合当下的生活方式”。


国际化拓展与数字化创新,也会给酒企注入发展新动能。杨永华提到,数字化是酒企无法回避的发展路径和驱动力。相比之下,年轻一代更容易借助这种方式打破发展瓶颈和僵局,更容易重构企业“第二增长曲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