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云酒头条


编者按:2024年,酒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前行。头部酒企保持稳健增长,优势凸显,但部分腰部及以下酒企业绩出现下滑,行业分化加剧。

同时,白酒产量持续低迷,市场需求疲软,去库存成为核心任务,价格倒挂现象普遍,电商与名酒价格战升级……


迈入2025,中酒业在品质创新、消费服务、市场趋势、渠道转型、国际拓展等方面又将发生怎样的变革?


云酒头条特邀众多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专家,共同研判、解读酒业新趋势、新变化,以供同行参考,并将其集结为《预见2025》,以飨读者。


2024年,是白酒行业调整持续深化的一年。


行业加速分化,价格倒挂问题进一步波及名酒,价格带下行趋势明显,高库存难题则直接危及流通企业的生存,消库存成为主旋律。传统的渠道模式与营销策略备受挑战。


在新的行业环境与发展周期,出海正在被视为行业增量市场,被主流企业纷纷写进战略规划;对于现有存量市场,以圈层消费驱动的精细化运营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步入2025年,行业调整仍将持续。对于白酒厂商当下持续关注的去库存、价格带、消费圈层化、白酒出海等核心议题,知趣营销总经理蔡学飞合效策划、创领家平台创始人韩亮和君咨询集团副总经理、酒水事业部总经理李振江新零售营销专家刘春雄,权图酱酒工作室总经理权图,传才战略智库首席专家王传才,独特咨询创始人王伟设,观峰咨询首席战略专家杨永华,和合共识咨询公司总经理张晓丽,白酒营销专家、剧星传媒电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志明,北京圣雄品牌营销策划机构创始人邹文武,等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们(顺序依照姓氏首字母),纷纷给出了他们的看法。


 库存难题,量与价的平衡


从供需关系来看,白酒市场的产能过剩和供需不平衡是导致库存挤压的核心因素。过去两年,去库存一直是白酒厂商的年度关键任务,高库存问题甚至正在构成流通企业的生存难题。


蔡学飞认为,过去一年,最难的应该就是流通酒企,陆续有一些酒类大商不断暴雷,经销商和零售商在经营中面临诸多压力。“其中,超60%的流通企业同比库存增加,超30%面临现金压力,超40%价格倒挂加剧,超50%利润空间减少,流通企业销售量、销售额、客单价同比下降。”


在高库存压力下,要“量”还是要“价”成为厂商们必须要面对的抉择


他认为,“优先保住现金流”成为经销商的生存关键。但由于需求不足,以及不同渠道之间的供需失衡,未来的价格管理依然会是酒企的发展难点,价格倒挂还会普遍存在。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酒企相关减量稳价措施的不断实施,2025年春节消费季之后,整个酒行业也有望实现价格的筑底企稳。


权图基于酱酒产业的库存问题,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未来,厂家要降低增长目标,甚至接受负增长;对于商家,则要降低库存,保证现金流不崩盘


茅台1935的主动降价,换来了动销旺盛的局面。在新的形势面前,厂家到底是以价换量还是控量保价,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评估的。”


张晓丽表示,倒挂背后反应了企业是否要调整经营指标和分配权重,由量到质的转变能不能真正落实,对组织成员的考核方式能否调整,由以回款为主向更多的关键指标去转变,以及选择什么质量和类型的伙伴进入到体系中等一系列的改变。难度很大,也很关键。


刘春雄则从营销模式入手提出建议:“当前,渠道库存压力大过一切问题,库存过高带来的价格倒挂让任何正常工作都推进不下去。只有先解决B端问题,才能解决C端问题。”


对于营销变革他进一步分析:一是白酒BC联动的用户运营,增加新的增值服务;二是对于厂家,用一年的时间调整库存,然后迅速转向BC联动用户运营;三是对商家,不要再做商贸型经销商,应迅速转向用户运营


 价格带下移与重塑


在整体消费疲软与消费理性化的趋势下,白酒价格带下行趋势显著。同时,白酒传统渠道模式面临挑战,以白酒经销体系维持的白酒价格体系也在面临崩坏。


王传才表示,在经济下行、深度反腐、消费预期脆弱以及社交电商崛起的大背景下,传统意义上超高端/高端/次高端/中高端/大众酒比较严密的价格带体系面临着“土崩瓦解”,白酒价格带有可能面临着“战略性重构”。


绝大部分白酒企业或将退出超高端/高端/次高端市场,白酒企业(品牌)将有可能在十分有限的‘价格区间’拼杀,企业(品牌)之间的竞争或将更加惨烈。因此,企业(品牌)必须要审视自己的产区、品类、品牌与市场,根据自身所处的战略位置,思考自己的‘价格方位’。”


对于光瓶酒的未来趋势,王伟设表示:“50-100元光瓶酒成为主流,是光瓶酒迭代盒酒市场的标志,是光瓶酒摆脱低端低档形象和建立中等盈利水平的基础,也是众多光瓶酒企业追求的目标。”


他对光瓶酒行业的信心和前景保持乐观。并直言其背后的三大支撑因素:一是光瓶酒是刚需,目前价降但量不减,随着经济形势好转价格自然会升上去;二是危中有机,200-800元价格带降级给有品牌和品类实力的光瓶酒升级带来机遇;三是光瓶酒竞争力没有丧失,只要机遇合适依然可以切割盒酒市场蛋糕。


光瓶酒的上行趋势,是白酒整体价格带下移的表现。不过,随着光瓶酒的进一步扩容,光瓶酒价格带也正在逐步上移。


价格带下移同样发生在酱酒产业。权图表示,过去一年,受消费疲软的影响,酱酒大单品市场成交价回落10%-20%。酱酒主销价格带由之前的中高端300-500元、次高端500-800元、高端800-1000元、超高端2000元以上平均下移到中高端200-300元、次高端300-500元、高端500-800元和超高端1500元以上。市场继续承压,主销酱酒产品需要价格重塑。


李振江则认为,千元以上价格带是刚需,头部品牌稳定,新品牌机会少,但会有;100-300元价格段依旧是增长核心;500元以上价格段持续疲软。


而高库存下的价格倒挂,正在牵扯出更严重的价格体系问题。


邹文武表示,价格倒挂在未来会演变为价格重构,最具代表的是茅台1935从1800下降到600元价位,重构价格和价值体系是未来价格的走向。

价格重塑将影响整个白酒行业的发展与变革,市场如果不能止跌回暖,那么极有可能会演变成行业‘塌方式’的大洗牌。消费者甚至会进一步掌握价格主导权,白酒行业的高毛利时代将被终结。”


 看存量,消费走向圈层化


喝酒,对于如今新一代消费群体而言,不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情感与社交价值的寄托。在消费个性化、多元化趋势下,白酒消费圈层化特征由此形成。


杨永华表示,白酒产值在持续攀升,但产量下滑与产值增长的反差却蕴藏着白酒行业的消费危机。


依托涨价或名酒市场份额提升带来的产值增长,但产量下滑,大家普遍将原因归结于消费购买力下降,若是这样,应该是量升价降。“因此我认为,价涨量降的深层次原因,是主流消费更替导致的白酒消费分化,白酒主流消费从60/70人群转换为80/90后。社交宴请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同时也说明,白酒的品牌文化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背离。”杨永华强调。


王传才进一步表示,随着新型消费关系形成,白酒消费将进一步“碎片化”,在此过程中,白酒也将形成新的“圈层”。由此展现出以下三大特征与趋势:


首先,政商务捆绑式消费将被打破。在经济变革与深层反腐的背景下,传统消费模式将不复存在,迫切需要白酒企业(品牌)寻找新消费价值与消费场景,白酒高端消费基本逻辑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其次,次高端消费将全面转向家庭/圈层式消费,重构消费圈层意义重大


第三,大众消费进入高性价比时代,客观上需要提升该价格带市场逻辑。在新一轮消费逻辑驱动下,白酒企业(品牌)/商家/零售端面临新机遇与新挑。其中,小众化品牌将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


可见,圈层化趋势下,白酒传统的高端、次高端、大众消费格局将发生新一轮变化。消费圈层化,也意味着在存量增长阶段白酒营销必然走向精细化


朱志明认为,存量市场越低靡,对于酒业来说越是要精益化运作,精益化背后匹配的将是组织的精细化。


他表示,对于销售部门,分品系、分人群、分渠道的事业部制将越来越重要,针对市场、产品、组织、消费者精耕细作,这是20亿以上酒企都必须要走的路;对于品牌部门来说,分内容、分场景、分人群的内容传播小组,是大小酒企必须重视起来的事情;对于电商或者直播来说,酒企不能畏之如虎,而要深度拥抱,有效区隔,实现线上线下的共增长。


 看增量,国际化的新蓝海


在白酒本土市场,消费增长饱和,唯有对老客、熟客以及新一代年轻人等存量消费群体进行精细化、圈层化运营,才能实现持续转化


而出海,则让白酒行业看到了“增量”新蓝海。


韩亮表示,中国企业出海大潮势不可挡,中国人走向海外发展会进一步促进中国白酒国际化,白酒国际化迎来利好期。


但现阶段,白酒国际化仍面临很多障碍。韩亮进一步表示,一是目前的口味不适合国外消费者,白酒主要是在华人圈消费;二是受不同国家关税和宗教法规等限制,中国白酒的国际流通渠道不畅通,成本太高;三是中国白酒在国外营销较为落后,渠道、推广、代理等都非常不完善。


基于以上几大难点,韩亮针对中国白酒出海提出可行性建议,首先,现阶段主要围绕华人密度大的国家先行推广,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其次,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可以带领白酒企业集体出海,抱团推动中国白酒国际化


2024年以来,包括黔酒、川酒等核心产区组团出海趋势已经势不可挡,这也将会是未来白酒国际化的一大核心动作。


此外关于华人市场,东南亚、日本等地也是现阶段白酒出海的核心区域。同时,在近期中国茅台2025年度国际渠道商联谊会上,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更是提出,茅台进出口公司准备把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等三地打造成样板市场。


以茅台等名酒为引领,白酒国际化正在走向样本市场打造的落地新阶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