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朱浪 在2024年,张峰曾签约代理一款高端酱酒,当时按照计划外价格800元/瓶打款,但受大环境影响,产品价格下滑。厂家为了纾困,将张峰计划外价格全部转为计划内600元/瓶,但在2025年春节,这款酒同行调货价再次下滑到480元/瓶,这导致张峰将面临很大亏损。 此次联系厂家,张峰希望考虑市场实际给予补贴。但他也很清楚“合同并无补价差约定,只能指望厂家看到价格下跌太多,给酒商适当补贴,可以稳定渠道避免大量抛货”。张峰表示,如果厂家没有补贴自己会退出代理,库存也会低价抛售,回收资金。 如果说张峰因为产品价格下跌引发厂商矛盾,成都酒商李文(化名)则因为红包返利,与厂家发生争执。 2024年,主营连锁的李文公司上游某全国名酒,从“三码合一”升级为“五码合一”,增加区域开瓶定位功能,李文供到省外门店的产品被认定为“跨区”销售,产品开瓶门店不仅拿不到红包,还可能被认定窜货。为此李文多次与厂家沟通无果,他表示实在不行就不做了,大不了抛货换一家酒企。 2025酒业继续深度调整,内卷之下厂商矛盾升级。云酒头条市场调研发现,伴随市场缩量竞争加剧,厂商生存空间更加逼仄,为了争夺蛋糕双方PK,给市场带来不稳定甚至破坏因素。而如何打造厂商良性互动生态,真正实现厂商一体化,成为行业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 循环返利,越套越深 在白酒行业,酒企在经销商完成年度任务后给予返利和奖励属于行规,价格倒挂时代,返利和奖励更成为经销商主要利润来源。但部分酒企推出的循环返利政策,让酒商感觉“上车容易下车难”。 2020年河北酒商王总和一家知名酒企合作,因为市场原因,2021年完成年度任务后想“和平分手”,按照约定,酒厂需要给予王总公司8%年终返利。 酒企经理向王总表示,想拿返利可以,但必须要找一个新的经销商接盘,避免业绩严重下滑,否则返利“暂缓”。2022-2023年一直没有找到新的代理商,王总公司使用了贷款也拖不起,最后他只有清盘出局,该产品区域价盘也遭受冲击。 相比王总,广东赵总则被要求循环打款。 赵总公司和一家名酒合作,由于名酒价格倒挂,产品销售价低于开票价,依靠厂家奖励和返利赢利。2023年赵总公完成2000万销售产生120万返利,同时有18万奖励。厂家表示上述返利奖励要酒商在2024年一季度完成年度打款40%才能分批支付,赵总算了一笔账,要拿到138万返利和奖励,公司还需要打款近500万,而且一直循环滚动。 上述王总和赵总遭遇,在名酒经销商中时有发生,中小酒企采用循环返利的较少,这让很多酒商有一种“霸王硬上弓”感受,内心叫苦不迭。 █ 模糊政策,酒商迷糊 2024年以来,为了市场挺价让酒商不低价抛货,部分酒企在市场支持上采取模糊政策,让很多酒商犯了迷糊。 按照正常情况,酒商赢利主要依靠价差,以及完成任务的厂家奖励。由于目前很多白酒价格倒挂,酒商只能拿到返利才能弥补亏损,个别酒商“政策套利”。有的厂家为了避免酒商提前将市场政策打入价格低价销售,推出了“积分制”和“双向红包”模糊返利,让酒商卖了酒,都不知道亏损还是赢利。 张总在济南销售一款名酒,主要供货给名烟名酒店,厂家要求他按照开票价向烟酒店供货后,还要完成扫公司出库码、终端入库码、上报终端门店库存、理货等动作,这样才能在系统中获得相应积分,积分最后折算多少支持,由厂家根据市场情况判定。 此外,张总赢利的另一个来源就是消费者开瓶后获得的红包奖励,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这也让张总无法对赢利做出准确判断。 最让张总头疼的是,伴随互联网百亿补贴兴起和个别酒商抛货,该名酒市场成交价已经低于开票价80-100元/瓶,厂家对此也很难解决。如果不低价出货,产品根本走不动,完不成任务就拿不到补贴,即使完成任务,积分怎么折算还是厂家说了算,可以说厂家要你亏就亏,要你赚就赚。 针对上述情况,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独特咨询创始人王伟设分析,厂家采用模糊政策,可以避免酒商将政策变现低价抛货,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厂家应该管控好价盘体系。目前平台百亿补贴和电商直播中名酒低价屡现,厂家缺乏对策,市场“暗流价”涌动,传统酒商面临高价卖不动,低价被查处窘境,模糊政策有利有弊,厂家应该从长期合作,厂商共赢角度考虑问题。 █ 严防硬堵,矛盾激化 进入2024年,伴随市场缩量竞争加剧,厂商关于“违规处罚”的矛盾,也日益增多。 2024年6月,在成都经营名酒的黄总被厂家发现暗中为线上酒商供货,要除以罚款。黄总表示愿意接受厂家处罚,但厂家告诉黄总,处罚不仅针对这次,而是直接取消全年奖励,给黄总带来较大经营压力。 10月,黄总一个团购客户在成都买了两箱酒送朋友,该朋友为了套现又卖给当地烟酒行,烟酒行在销售中被厂家查到,认定属于区域窜货溯源到黄总公司,要求黄总回收并罚款。 按照黄总的想法,自己将两箱酒收回向厂家解释清楚,适当罚款即可。但厂家监察人员并未接受,要求黄总收回货物并罚款2万元,这让黄总十分郁闷,又没有办法。 从事白酒批发多年的酒商靳松豪表示,由于投放量和价格差异,白酒一直都存在跨区销售。近年来内卷加剧,跨区销售有所增加,包括一些退出的酒商甩货,厂家对此查处的力度较大,很多纠纷也得到了解决。但也有个别酒企“钓鱼执法”,先以低价产品引诱酒商购买再进行查处,一定程度激化了矛盾。 从循环返利到模糊政策,再到厂商矛盾激化,如何看待白酒调整和缩量期厂商关系?在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观峰咨询首席战略专家杨永华看来,上述案例彰显目前厂商关系三大趋势。 首先,酒业调整期市场缩小,厂商为了争夺有限蛋糕矛盾更加突出,目前诸多方面已经处于临界状态。 其次,调整期部分酒商为了生存,确实存在窜货、低价销售等现象,但面对互联网、电商、百亿补贴的冲击,酒企应该首先稳住价盘,不能把所有板子打到酒商身上,酒商是厂家和品牌的合作伙伴和优质资源,在规范的同时,更多应该团结。 最后,酒业调整期,厂商应该真正结成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才能成为命运共同体,成立合资公司股权合作利益捆绑是应有之义。目前地产酒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动作,名酒拥有国企属性考虑更多,但这是大势所趋。 由此看来,酒业调整缩量时代厂商新矛盾凸显,是“坏事”又是“好事”。前者彰显了酒业内部矛盾,后者可以引发行业思考并探索解决之道。最终的结果,就是不断进化,理性、健康的厂商生态逐渐形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