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俊



编者按:4月11日,“赤水河谷 中国酱香”摄影及短视频征稿启事发布,向全国创作者发出邀请用镜头解码这条流淌千年酒香的河谷密码。

7月初,受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促进会委托,云酒头条组织邀请贵州省内外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独立摄影、摄像师齐聚贵州,正式启动“赤水河谷 中国酱香”2025贵州白酒摄影集中采风暨特邀媒体走进产区系列宣传推广活动。

七月,赤水河谷暑气蒸腾,湿热空气里饱和着浓郁酒香。跟随钓鱼台国宾酒业总经理助理丁才义的脚步,我们开启对钓鱼台酒业的采风。


站在钓鱼台酒厂门口目测,其距离赤水河仅百米。整个厂区依山而建,是茅台镇上典型的“酱酒梯田”状,生产车间犹如一块块梯田铺展在陡峭的山坡上。


图片

我们的探访从一场“攀登”开始——观光车沿着酒厂内部陡峭的坡道盘旋而上,首先参观了厂区最高处的制酒车间。


图片▎站在车间外宽阔的阳台上,赤水河尽收眼底


踏入车间内部,眼前生产场景令人震撼。丁才义介绍,与茅台镇上其他酒厂不同,钓鱼台酒厂的生产车间比正常的大两倍。


·


“我们一共有408口窖池,仅这一个车间全长就超过220米,宽度超过30米,拥有112口酒窖,2013年建成时在茅台镇核心产区内属于第一大酱酒车间”,丁才义介绍。


图片

在车间穿梭中,丁才义看见酒醅,总会时不时俯下身子用手抓上一把,捏一捏,并凑近鼻尖闻一闻,以此来判断酒醅的发酵程度。这种动作,我在老一辈匠人身上经常看到,感觉这里的人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现在(7月中下旬)第六轮次酒刚刚开始酿造,是我们整个优质酱酒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


“看这窖泥,用的是本地特有的紫红泥,颗粒细密,透气性好。”


图片

谈起酱酒的“12987”工艺,丁才义侃侃而谈,且能深入浅出,一些细节更是信手捏来。


“我在车间干过。”丁才义表示,刚进公司时,父亲就要求他一定要下一线,熟悉和掌握酱酒的酿造工艺。


在车间背后,一片被巨大玻璃罩覆盖的山岩引人驻足。


图片▎该恐龙足迹群为一群蜥脚类恐龙在不同时段留下,是我国侏罗纪早期规模最大的蜥脚类足迹群


据介绍,这源于2017年的一次偶然发现。


2013年,钓鱼台酒业公司在建设制酒车间清理边坡时,意外发现岩石平面上的凹凸印痕;2017年,钓鱼台酒业的一位博士生注意到岩石上的特殊凹陷,并联系相关专家考证。


图片

最终,经北京专家实地考证,此处竟是1.9亿年前侏罗纪早期食草恐龙留下的足迹化石群。


“谁能想到,酿造美酒的地方,地下还沉睡着远古生命的印记?”采风团成员感叹。如今,玻璃罩如同时间的琥珀,静静守护着这份来自遥远地质年代的馈赠,与近旁酒窖中无声酝酿的岁月之酿,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


顺坡而下,转至承载时光的“一号酒库”。光线幽微,空气中陈香浮动,陶坛静默伫立。坛身上粘贴的封条,记录着客户封藏的故事。


·▎钓鱼台酒业封坛酒1号酒库现场


丁才义提及,2015年,钓鱼台酒业举办封坛大典,400坛美酒瞬间售罄,每坛身价50万。现在,酒库中仍存放有很多名人封坛。


我们走进综合大厅,近距离感受钓鱼台酒业的勾调艺术。


图片▎综合大楼仿照钓鱼台国宾馆建筑的风格而建,“钓鱼台酒赋”书法悬于中央,气韵堂皇


在品酒室,各类样品酒琳琅满目,品酒人员正在品评来自不同车间、不同班组刚酿造出的新酒,并进行分型定级。


丁才义也在一旁举杯轻嗅,并向我们表示:“酱酒的勾调,是纯粹的以酒勾酒——只用不同年份、不同轮次、不同风味的基酒进行组合,绝不添加任何外来物质,包括水。”


·


因此,每一瓶钓鱼台酒的诞生,都需要几十甚至上百支基酒进行精确的组合和大量的实验。品评负责人解释,这精准的配比艺术,目标是让酒体的“色、香、味、格”达到完美平衡,形成钓鱼台独有的酱香风格。


图片

据了解,经过20年的不间断生产,贵州钓鱼台酒业已经具备年产3000吨大曲酱香酒的能力,每年留存的基酒和调味酒不仅可以保证勾调成品酒的数量,更可以确保每一瓶钓鱼台酒口感的稳定性。


走出品酒室,恰遇一批兴高采烈的客人,正沉浸于钓鱼台“品牌、品质溯源之旅”的深度体验。


最后,我们在丁才义办公室进行了简单交流。交谈中,我们发现丁才义与其父亲一样,对这个行业有着清晰的判断和认识,也很清楚钓鱼台酒业的定位,对于未来该怎么走,心中也有着一份笃定。


图片▎丁才义与父亲丁远怀


据了解,丁才义从小在贵阳上学,大学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后来又去美国深造,直到2020年回到茅台镇,正式与酒打交道。


“起初,酒业并非我的必选项。”丁才义坦言,回国后准备自己创业。转折点在于随后的几个月——跟随父亲丁远怀深入市场一线,足迹遍布各地。


“那段时间,和父亲一起出差,密集接触经销商、终端和消费者,才真正触摸到赤水河畔这份产业的温度与脉搏。”扎根的决心,便在这朝夕相处与市场洗礼中悄然萌发。


图片

在交流中,丁才义一再强调“要寻找增量”,而增量在于重构厂商信任链条与占领用户心智,“白酒下一步竞争,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解决商家的后顾之忧,建立信任的组织和体系。让伙伴安心,品牌才能行稳致远。”


在他看来,白酒市场是巨大的蛋糕,并非零和游戏。关键是在细分赛道里找到自己的江河。他认为,与电器等标品不同,白酒有独特的文化、风味和情感属性,这为差异化竞争和挖掘增量提供了广阔空间。


·

我们发现,他还保持着对前沿领域的关注,“虽然扎根酒业,但我会关注AI、数字货币等世界趋势,思考它们可能带来的变革。”


图片

临别,再次回望那矗立在山坡高处的巨大单体车间,以及蜿蜒流淌的赤水河。丁才义的身影坚定地融入这片酿造热土。亿万年沉睡的恐龙足迹被现代酒香唤醒,陶坛中的基酒在时光里默然醇化。


而一位年轻“酒二代”的产业理想与实践,正在父辈深耕的土地上,汲取着传统的养分,破土而出,迎向属于这个时代的风浪。赤水河奔流不息,酒香与传承的故事,在这河谷深处,正翻开充满思辨与行动力的新篇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