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猛



纵横分布的管道似经脉四通八达;智能化系统统御全局,指挥设备有序运转;中控屏幕上跳动的曲线与数据流,实时勾勒着生产的精准脉络。


这里是国台酒业智能化生产车间,也是中国白酒智能酿造的样板车间。


受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促进会委托,云酒头条组织邀请贵州省内外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独立摄影、摄像师齐聚贵州,启动“赤水河谷中国酱香”2025贵州白酒摄影集中采风暨特邀媒体走进产区系列宣传推广活动。


酱酒智能化标杆国台酒业,是其中的重要一站。


图片

国台的智能化理想


2004年,在河北农业大学任教17年的李长文决定到国台。


在此之前,天士力和国台创始人,国台数智酒业集团荣誉董事长、创新生产力总师闫希军描绘了一个让李长文热血沸腾的事业——把中国白酒酿造现代化。


李长文回忆:“2004年到国台后,我把红外光谱技术引入白酒质量控制。当时几乎全行业都否定这项技术,我们坚持做了3年后,到2007年就有部分厂家跟进。发展到现在,几乎行业所有上规模的酒厂,都全面使用了这项技术。”


实践证明,红外线探头能实时监测酒醅表层的温度变化,比人工操作,更迅速、更准确,是行业的重要革新,而李长文的理想,也来源于国台的支持。


李长文感慨:“一个民营企业,愿意搭建平台为科研人才提供发挥空间,二十年如一日地持续投入,非常难得。如果只是赚钱,国台不是我最优的选择,但留在国台,我能真正沉下心来,把那些关于酱酒现代化的想法落地,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图片
李长文有个习惯,每天都会到车间巡查,仔细察看酿造细节与智能设备的运转状态。


发展至今,国台的全流程智能化设备已经是第六代,中间突破了很多难题。单是润粮这一环节,国台就历经三轮迭代。


最开始的浸润式润粮机,是先加水浸泡,放掉水后再复泡。这种工艺实现了润粮,但无法实时测算粮食吸收了多少水,只能等流程结束后检测,效果和人工润粮仍有差距。


为实现定量加水,国台又迭代到第二代绞龙式润粮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高粱经浸泡后表皮变软,绞龙转动时极易将其磨破,造成表皮过度糊化。


直到第三代的“转筒式”设计——借鉴搅拌机原理,搭配导流板,让粮食随转筒旋转后自然下落,最终达到人工拿铁锨翻粮的效果。


从润粮车间出来,采风小组来到了接酒车间。


李长文望着车间里无人值守,自动运转的智能摘酒设备,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脸上不禁带上微笑:“以前摘酒都要靠人工,全凭师傅的经验,看酒花大小摘酒,不仅训练时间长,经验、眼力、臂力不同都会影响准确性。传感器可以测酒精度,精准度大大提高。”


图片
摘酒的智能化是李长文在国台的重要工作之一,从“桶接”改为“罐接”,再逐步实现管道化,国台和李长文经过了多年的漫长探索。


不只是润粮和摘酒,从制曲、发酵、上甑、仓储到信息化,国台用了20余年,几乎把每一个酿造环节都用智能化重做了一遍。


云酒头条了解到,截至目前,国台通过25年来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和解析,已经将生产全流程全面解析细化为30道工序、274个环节,并提炼出1508项工艺指标标准,覆盖了制曲、润粮、上甑、摊晾、堆积、下窖、储存、勾调、包装等生产全流程,并将这份对传统酱香型白酒工艺深度挖掘、数字解析的成果集成《国台智能酿造标准体系》。让酱香酒的酿造从“模糊”走向“清晰”,从“经验”走向“标准”。


图片
刚刚从压曲机成型的曲块,开始摊晾降温,后续将送到曲房培育。


李长文回忆:“真做起来才知道多不容易,好多设备压根没现成的,全是联合国内外厂家一点点打磨,比如我们的控制系统是西门子的,上甑机器人是武汉奋进的,压曲机是航天思尔特的。中国白酒的智能制造路很长,我们只是走了一段路。”


图片

“杯不离手精于勤,酒不离嘴谱华章”


走出车间,采风小组来到摆满酒样的勾调室。


刘世杰正在专注品酒,笔尖时不时在记录本上沙沙游走,标注着酒体的风味层次与细微差异。这已经是他在国台的第四个年头。


每天清晨走进勾调室,他都会先把当天要用到的酒样逐一品评——让每款酒的醇厚、清冽、酱香层次在舌尖过一遍,心里就有了底。他笑着打比方:“这就像做饭前先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菜,心里有数了才好搭配。” 


图片
刘世杰执杯凝神,细细品评刚勾调好的酒样。


但勾调的搭配并非易事,勾调所用到的基酒有数百种,有的偏醇厚,有的显清冽,有的酱香突出,各有各的特性。勾调时,不同的酒样组合到一起,会有指数级的变化。另一方面,用量的多少,哪怕是一两滴的偏差,最终的酒体也可能大有不同。


刘世杰的秘诀是“多花心思”。他经常把酒送做理化指标检测,根据理化指标调整后,再靠感官品评,一点点地尝试,“勾调难就难在基酒有好几百种,还得兼顾品质和成本,得在多方面找平衡,得像水滴石穿那样慢慢磨。”


日复一日与酒样较劲,反复调试配比,在外人眼里或许单调得很,但刘世杰却发现了很多乐趣。他笑着说:“勾调的乐趣,在于把相对一般的酒调好、用活。没有真正的差酒,通过勾调让酒体的层次、香味更丰富,会特别有成就感。”


更具挑战的是,国台的成品酒标准比很多酒企要高,不少指标是超过国标要求的,比如酒精度国标允许±1度,国台的要求是±0.5度。刘世杰每天都围着酒样转,反复比对理化指标,无数次的品评,用执着把高标准变成了日常。


图片


刘世杰的工作,恰如他老师中国白酒首席品酒师、首席酒体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彭茵给他的寄语“杯不离手精于勤,酒不离嘴谱华章”。他也荣获国家一级品酒师、“贵州省技术能手”和“贵州省白酒行业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


做好个人工作的同时,刘世杰也狠抓传帮带工作。他表示:“我对他们非常严格,再忙也抽时间培训,一点点练,先掌握方法,再认识更多酒样,最后练心态。我比较欣慰的是,团队成员两次参加仁怀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均获得奖项。”


从管理人员到基层员工,国台人都始终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国台的智能酿造从来不是冰冷的机器取代传统,而是让科技成为守护匠心的铠甲。


“秉承传统不泥古,科学创新不离宗”,国台用扎实的实践证明:当理想主义的企业遇见执着深耕的匠人,不仅为自身铺就了发展坦途,更为行业发展开了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