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天,酝酿已久的国家重点工程沪汉蓉客运专用线合肥至武汉段正式开工建设。


与此同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与六安市文物部门组成考古发掘队,对线路穿过的一座大型墓葬进行发掘。后来,正在修建的沪汉蓉高铁因为文物考古的需要,整体向南迁移107米。


发掘结果显示,整座大墓采用了“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这在西汉时期只有诸侯王才能使用的葬制。虽然墓葬被盗过,仍然出土了漆木器残片、玉器、金箔等随葬品500余件(套)珍贵文物。


考古专家根据墓葬形制、规模和出土器物与铭刻,结合文献推断,一号大墓就是迷失日久的西汉六安王刘庆墓。这个考古项目也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谁是刘庆?


刘庆是汉武帝刘彻的侄子、六安国第一代国王。



六安国的由来


六(Lù)安,别称“皋城”。


四千多年前,为了治理洪水和驱逐三苗部落,舜、禹、皋陶率领华夏部落来到淮河流域。皋陶帮助禹建立了国家。


“六”和“陆”是通假字,可以互用,意思是水边的高坡。这里地处大別山余脉,丘岗起伏,错落有致,分布在淠河两岸。禹据这个地形把它称之为“六”,将皋陶安葬于此,并又作为方国封给了皋陶后裔。


“六”指的是地形地貌,而不是一个数字。因为是皋陶后裔的封地,所以六安又称作“皋城”。史书记载:“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


六安之名始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置六安国。因舜封皋陶于六(Lù),故后世称六安为皋城。伴随着诸侯王的权力弱化,分封制被逐步取消,可是为何会在汉武帝时又有一个“六安国”呢?


故事要从秦灭六国后开始说起。


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皖西属九江郡。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以六安为都城。后来,不服项羽的英布叛楚归汉,跑到了刘邦这边,被封为淮南王,仍以六安为都城。


公元前196年,不自量力的英布又起兵反汉,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刘邦杀了英布后,封自己的小儿子刘长为淮南王,徙都寿春。今地区辖地,先属九江国,后属淮南国。


刘长死后,公元前164年,其子刘安16岁被袭封为淮南王。此人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淮南子》就是他带头编写的。


此后,六安之地皆由刘姓子孙掌控,但首都均不在六安城。汉武帝元狩元年十月(前120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因“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败露自杀。


不知何故,在“六”这个地方,先后有英布、刘长、刘安三任淮南王连续造反,令汉武帝深思不解。于是,在公元前121年,他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吉祥之意,设六安国,封刘庆为六安王


“六安”地名从此便正式诞生。



千年陈“酒”


2007年01月21日,新华网发布了一则新闻:在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双墩村境内的“六安王”大墓考古发掘现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汉墓考古发掘工作领队杨立新向记者证实,在汉墓发掘过程中,外藏室的一只铜壶里发现了陈“酒”。


据杨立新介绍,双墩一号汉墓的封土发掘结束。当时,墓葬积水已经很深,整个墓室几乎都被淹没在水下。现场工作人员用抽水设备将积水排干,对木椁墓室和外藏室进行清理。


在外藏室里,工作人员发现出土的一只铜壶中还盛了满满一壶水。由于积水曾经漫过整个墓室,工作人员认为壶中为残存积水,遂将其倒掉了一大半。这时,工作人员把手伸进铜壶,意外地在其底部捞出一些米粒,与此同时,一股酒香味扑鼻而来。


▲双墩一号汉墓(图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这时,大家才发觉铜壶里的液体可能是酒,遂赶紧把铜壶口封起来对液体进行保存。


铜壶在古代即是盛水或者盛酒的容器。据杨立新分析,此“酒”的成因可能有三种情况:第一,当初铜壶里盛装的可能就是同现代一样的蒸馏酒,米粒可能是积水后从别的地方漂浮并沉积下来的;第二,当初铜壶里盛装的可能就是米酒,因此有米粒沉积在底部;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米粒粮食沉淀在壶底后,自身发酵形成了“酒”。


其实,早在汉朝,酿酒就已经是很成熟的农业技术了。而且根据所用原料不同酿出的酒也有不同。


《汉书·食货志》:“请法古,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为一均,率开一卢以卖,雠五十酿为准。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这也是为何在六安王的墓中会发现2000多年前的“陈酒”,显然与六安这里悠久的酿酒历史是分不开的。



最早的贡酒


迎驾的贡酒之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夏禹皋陶时代。历史上,中国曾经遭受的第一次大灾难是洪水,治水成全了夏禹的历史地位。当年夏禹治水淮上,皋陶部落追随夏禹进入皖西。


皋陶时代是华夏民族的鼎盛时代,皋陶文化也是那个时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文化内涵的核心则是巫觋活动和司法实践,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儒、法、道思想的萌芽


文献记载:夏之后,商代始,皖西地区必须向商王进贡占卜用神龟、祭祀用美酒、主持占卜祭祀活动的女巫。从这三点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皖西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达。


那么迎驾贡酒是怎么进入宫廷的呢?


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殷家公酒伴随着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一路走来,见证了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起伏跌宕。其自身的文化底蕴显得尤为厚重深沉;其高贵的身份,典雅的气质,醇正的品位,受到历代上流社会的敬重和追捧



汉王朝历文、景之治,至汉武时代,国势强盛,天下太平。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庆祝全国一统,开始了封禅大巡狩。《汉书·武帝纪》记载:“五年(前106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今霍山),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去,作《盛唐枞阳之歌》。”


据地方志记载,当年汉武帝平定淮南王刘安的谋反叛乱后,废淮南封地,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封刘庆为六安王。此次出巡,正是对六安王的震慑和安抚。



武帝先进入霍山祭地,登城南南岳山,敕封“副衡山”,后世称为“小南岳”。祭地结束,再入大别山腹地,登天柱山(古南岳山,亦称衡山,今大别山主峰白马尖)祭天。


当年六安王刘庆在淠河岸边设迎驾广场,为汉武大帝举行盛大的迎驾盛典,一位绝世美女奉酒敬献驾前。武帝为美艳所惊,豪爽地饮下樽中琼浆,顿感神清气爽,遂询问刘庆:“此为何酒?”刘庆诚惶诚恐,据实奏告:“本土名品殷家公酒。”武帝酒酣兴起,御旨敕封“迎驾贡酒”。


至此,迎驾贡酒名正言顺,誉满天下


而现在迎驾曲酒酿造的槽坊村,据考证就是古代酿酒作坊林立的地方。历史经年沧桑巨变,而霍山当地酿酒却连绵不曾断绝,名噪一时的酒坊不计其数,而风行当地的饮酒文化更是宏博精深。


只不过,昔日一个个的酿酒作坊已经不复存在,好在,世代相传的技艺被传承了下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