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通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通化市葡萄酒推进领导小组组长的经希军,是葡萄酒的爱好者、发烧友,也是中国味道的坚定实践者。他坚信中国能够种出最有特色的葡萄,并能酿造出真正代表中国味道的葡萄酒。 和经希军部长相识多年,每一次见到,都会听到他侃侃而谈葡萄酒,从种植到酿造,从国外到国内,如数家珍。 2018年3月18日,由中共通化市委、通化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风土造就中国味道”论坛在成都举行。经希军在致辞中称:“通化葡萄酒,特色鲜明,彰显了世界的中国风土、中国的民族产业、吉林的文化品牌、通化的城市名片形象”。 通化产区是中国葡萄酒代表性的老产区,通化葡萄酒也是曾经的中国辉煌。而独特的山葡萄,富含30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维生素和氨基酸等成份,尤其是近年来的北冰红这一品种,堪称世界独一无二,是唯一可以直接酿制出红色冰酒的葡萄品种。 而为了做好山葡萄酒,通化葡萄酒产区还将每年12月9日定为“北冰红日”,以推广这一独特而优秀的葡萄品种,彰显通化葡萄酒的风土特色和个性化价值。 通化葡萄酒有着浓厚的“国酒”味道。1949年的开国大典宴会上,使用的便是通化葡萄酒。在80年的通化葡萄酒产业历史上,这是值得无比骄傲的时刻。通化葡萄酒还曾作为外交用酒接待尼克松、田中角荣、撒切尔等各国领导人,见证过新中国许多大事,可谓有着地地道道的“红色血统”。 近年来通化市委、市政府重点发展葡萄酒产业,从葡萄种植到葡萄酒加工、从品种培育到产区确定、从酒庄建设到文化推广等领域,进行了全面升级。目前,通化拥有葡萄酒企业63户,发展酿酒葡萄5.16万亩,年产量5.8万吨。企业数量和产品产量均占吉林省一半以上。特别是积聚了通葡、通天两个上市企业,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拥有两家葡萄酒上市公司的葡萄酒产区。 “北冰红”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直接酿制出红色冰酒的葡萄,在入冬落雪后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里,依然能傲立枝头。2013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段长青教授到集安市对山葡萄酒产业进行实地考察,并达成了研发“北冰红”冰红山葡萄酒的意向。 段长青表示,中国有无酒不成席的独特饮酒习惯,有以聚餐和聚会为主的主动与被动饮酒模式;酒品既要满足众人共性口味,还应兼顾特定气氛中的饮酒目的。 他指出,中国人的食物结构是淀粉、纤维素、植物蛋白占比高,动物蛋白及油脂类占比低;在口味上具有酸甜苦咸鲜等多样的广阔地域口味,冷热荤素交替的用餐模式,蒸炒煎炸烤炖等多种烹饪方式。正是“中国味道”的这些特点,造就了中国消费者偏好清爽纯净酸甜口味、馥郁雅致多样香气的红色葡萄酒。 在经希军看来,葡萄酒产业是高效农业,是一个能够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有力杠杆;葡萄酒产业是绿色工业,可以作为一个地域绿色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葡萄酒产业是特色旅游业,无论是种植园还是酒庄均可塑造成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葡萄酒产业是文化产业,历经几百年的沉淀,在风土、种植、酿造、品鉴、配餐、礼仪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属性。 中国葡萄酒文化是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形成的,在唐朝时期,就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饮酒意境。 经希军认为,当前,中国葡萄酒文化还处在融合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品牌文化。只要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一定会形成中国独特的葡萄酒文化。就个人来看,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应该包括历史文化、风土文化、同时也要契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早在张骞奉命出使西域时,就有“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的记载;也有唐朝李白的“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一直到现代的百年张裕、通葡等,无不形成了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历史背书。 从南到北,无论是云南产区干旱河谷、峡谷的风土,还是烟台产区温带湿润季风的风土,抑或通化产区以山葡萄为代表的寒带风土,无不组成了多姿多彩的风土文化。而在新时代下,葡萄酒消费时代已然来临,西方饮酒文化和中国饮酒文化将融合的越来越紧密,这也正是中国葡萄酒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然而,近些年,由于进口酒的冲击,国产酒的形势普遍非常尴尬。即便是张裕、长城这样的品牌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国内的很多企业包括大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纷纷切入进口葡萄酒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经希军反而认为:要坚定文化自信,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从符合中国人的饮酒文化、饮食文化和礼仪文化出发,形成中国特有的葡萄酒文化。 就目前来讲,经希军认为,虽然中国市场是开放的市场,是全球化市场,但从民族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要大力推动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要打造中国风土,讲好中国故事,要形成中国特有的葡萄酒文化,这需要正视和突破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是对国外葡萄酒的盲目崇拜,一些消费者对国外葡萄酒缺乏理性认识,盲目跟风。 第二,国内葡萄酒生产和消费成本大,在国外,葡萄酒属于农业产品,是日常消费品;在我国,葡萄酒是工业产品,消费人群少,难以形成大众地域文化。 第三,葡萄种植受土地制度制约较大,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度和流转制度,不利于葡萄长期稳定种植,也不利于形成好的风土文化。 第四,葡萄酒在中国发展有效时间较短。无论在种植、酿造、销售、文化推广等方面,与国外葡萄酒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要想打造中国葡萄酒文化,经希军给出了他的三个药方。 第一,增强对葡萄酒产业的认知。 中国葡萄酒产业是高效农业、绿色工业、特色旅游业,他的最终形态就是文化产业。只有把葡萄酒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来看待,才会有更持续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双轮驱动、两翼共振,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建立中国葡萄酒文化认知体系。 一要培养消费群体,为什么中国消费者会存在盲从消费现象,这与我们的宣传推广有密切关系,因为大多数商家比较重销售产品,轻宣传文化,今后要重点在葡萄酒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上下功夫。 二要深挖产区内涵,各产区的葡萄酒要符合产区的“气质”,每个产区都有可挖掘的东西,塑造自己独有的形象。比如,通化就着力打造鸭绿江河谷产区,着力提高北冰红知名度,着力塑造自己的民族品牌。 三要加大基础投入,要建立健全葡萄酒相应的培训机构,做好推广平台建设,加强文化传播,通过和媒体的合作,不断宣传推介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和特色以及中国葡萄酒的风土。 第三,要汲取中国民族特色文化,实现变道超车。 实现中国葡萄酒产业“变道超车”,归根结底还是要拿产品说话,只有自己的独特品牌过硬,才有底气去宣传、去比较。比如,通化产区一直致力于研发以北冰红为代表的山葡萄酒体系,打造“世界的中国风土、中国的民族产业、吉林的文化品牌、通化的城市名片”,以独特的产区形象屹立于世界葡萄酒品牌之林。 一直高举“中国风土”的通化葡萄酒,正在调整中不断影响着消费者,经希军所努力打造的中国味道,就是基于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中国风土、中国特色,它符合中国人的饮酒文化、饮食文化和礼仪文化,最终形成中国特有的葡萄酒文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