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引领未来”,这是来自名酒的声音,也是名酒的行动。从1952年到2022年,名酒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史。
70年的流转时光里,写满了风雨兼程、岁月芳华,写满了一腔赤诚、孜孜以求。掀开历史的书本,回顾那些被岁月掩盖的名酒往事,可以从中读出最朴实的初心,也可以领略最动人的篇章。
在8月30日举办的“名酒70年 一起向未来”——中国名酒品牌70周年系列活动发布暨启动仪式上,白酒泰斗季克良、高景炎,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员,北京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张德春,著名酿酒专家、新中国第一位国家级女评酒委员、第一至第四届全国评酒会评酒委员王秋芳之女苏原,分享了他们记忆中的名酒故事。
▲季克良
➊
季老“赶考”
亲身经历了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并当选第四届、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酒委员的季克良,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他“被考了”两次的经历。
回想起选拔评酒委员的考试,季克良表示,“考评酒委员比考大学还难得多。”
1984年的全国评酒会,选拔评酒委员的通知早早便下发了,但辗转至季克良时,已经是4月13日,而他在听到通知后的第一反应很是激烈,“不去,考不起”。
当时的季克良已经是茅台厂长、工程师,而且还专业对口,仿若三个光环在头上,但他怎么都不愿意去考试。在茅台领导“一定要去”的指示下,他才带着“很难受”的心情出发了。
4月16日,从茅台到贵阳,再辗转上海到南京。路上,遇到了辽宁某酒厂的一位同行,季克良与之聊天时提到,“是否知道玫瑰香是什么样子”,那位同行所用香皂正是玫瑰香,于是他就感受了一下。
没想到,考试时的第一道题就是玫瑰香。
原以为会趁热打铁,结果后面的第一道理论题便将其卡住了,“当时弄了一身大汗”,季克良说道,幸好最后还是在再三思考中想出了答案。
回忆是美好的,季克良表示,评酒会对白酒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苏原
➋
苏原:我的母亲王秋芳
8月30日,恰逢“新中国第一代酿酒人”王秋芳的96岁诞辰,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她的女儿苏原与大家分享了母亲的酒业人生。
作为第一届全国评酒会的评酒成员,王秋芳蝉联了第二、三、四届全国评酒会评委,与名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苏原的记忆中,经常有人来到家中请母亲品酒,而母亲在谈及酒时的愉悦之情也是溢于言表。
她觉得,母亲既是酒文化、酒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只要谈到酒,总是心潮澎湃,因为酒已经融入到了她的血脉之中。
▲刘员
➌
刘员:80年代
名酒是如何供销的
1983年进入商业部酒处工作的刘员,讲述了当时名酒供销的运转方式。
彼时,对于全国名酒计划的分配,每年都要开一次全国规模集会行动会,名酒厂、其他生产企业以及各省市的糖酒公司都会前来参会。会上,与会各方按照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与生产企业签订供酒协议,然后会选择一些重点的零售店,投放一部分名酒,专门面向老百姓。
1988年名酒价格放开之后,酒类市场便快速地进入了市场化的阶段。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乱象,比如假酒泛滥等情况,虽然目前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
“要让我们的消费者,知道什么地方可以买到真酒。”刘员说道。为了确保消费者能够喝到“放心酒”,“放心”喝酒,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近年来一直指引流通企业进行行业自律,树立诚信经营商家标杆,大力宣传诚信经营的企业,开展了“放心酒工程”活动。
▲张德春
➍
张德春:从遵义到仁怀
要过13道“90度的弯”
作为名酒“销售员”的张德春,在酒类销售战线上奋斗了四十多年。在当年交通条件普遍困难的年代,从北京到名酒厂的路途极为艰辛。
那时,他每年要去两次酒厂,去川贵时会有两条路线。春天,会从举办全国糖酒会的成都出发,造访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沱牌、全兴,然后再到习水、茅台、遵义;秋天则是倒着再轮一圈。
从遵义出发到仁怀,要经过13个九十度的弯,有时候在半路上遇到拉竹子的,车过不去就只能等着。泸州到郎酒的路也很坎坷,一天都到不了目的地,有一次遇到坏了的牛车,也是过不去。
回想过去,往事历历在目。今天,名酒再出发,张德春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抒情怀。同时,他也提出了特别朴实的期望,“名酒能够继续壮大发展,如此经销商才能挣到钱。”
▲高景炎
➎
高景炎:关于名酒的三句话
做总结发言时,高景炎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名酒的引领促进了中国白酒的发展。四大名酒的评出,是我们珍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如今,白酒所取得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而这是要感谢名酒厂的引领。
第二句,“名酒七十年,一起向未来”这场启动仪式的举办,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四大名酒聚会、交流经验体会、促进白酒发展、前途大有作为。”
第三句,中国白酒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白酒明天一定更加美好,让我们大家一起向未来。”高景炎掷地有声地说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