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之国家名酒评委走进贵州茅台活动成功举办。中国食药促进会发酵食品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酒业泰斗、第一届/二届/三届/四届全国评酒会主持专家周恒刚先生之女周心明女士受邀出席,并在座谈会上分享调研心得。

以下是周心明发言节选:

今天站在这里,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走进茅台酒厂,看到现代化的酿酒车间,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六十年前——那段父亲周恒刚先生与茅台共同奋斗的岁月。上世纪60年代,父亲受命带领百余名酒业精英,在茅台展开为期三年的两期科研试点。车间里,工人们少有知识分子,面对酿酒的不确定性,他们只能跪在晾台上,用贵州方言虔诚祭拜“酒神”,祈求出酒率回升。父亲曾告诉我,一次他见到工人祭拜后,出酒率竟真的奇迹般提升。他感慨道:“那时酿酒全凭经验和运气,如同农民靠天吃饭。”

但正是这种原始的困境,催生了茅台的科学觉醒。父亲作为团队中少有的知识分子扎根车间,从微生物研究到工艺标准化,一步步揭开茅台酒的神秘面纱。他们用三年时间撰写了十万字的试点总结,为茅台从传统经验迈向科学酿造奠定了基石。这份手稿至今珍藏在中国酒文化城,成为那段峥嵘岁月最珍贵的见证。

今天的茅台,早已脱胎换骨。生产全程数字化监控,大数据覆盖每一个环节,品质稳定性达到历史巅峰。站在赤水河畔,放眼望去,酒厂规模之宏大、技术之先进,与六十年前判若云泥。更令我感慨的是交通的巨变——当年父亲从贵阳到茅台,需在吉普车上颠簸三天三夜;而昨日我从贵阳冒雨驱车,仅两小时便抵达这里。这种跨越,不仅是茅台的速度,更是中国发展的缩影。

茅台的成功,从来不是独善其身。它始终以行业领袖的格局,助力同行成长。上世纪70年代,北京市委提出“打造首都小茅台”的任务,茅台毅然派出以季克良先生为首的技术团队,帮扶华都酒厂近半个世纪。从工艺传授到品质把控,茅台倾囊相授,甚至亲手种下象征友谊的树苗。这份“强者助弱”的胸怀,让首都市场多了一缕酱香,也让行业见证了茅台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周恒刚的女儿,我对茅台的情感更深一层。去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机场,我习惯性走向酒类展区,竟一眼看到茅台的红色展台。那一瞬间,眼眶湿润——异国他乡的“中国红”,不仅是品牌的骄傲,更是民族文化的符号。后来在凯恩斯机场,我再次与茅台相遇,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茅台走出国门,覆盖世界大小城市,它承载的不仅是酒香,更是几代人的情怀与国家的荣誉。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茅台。父亲的铜像矗立在中国酒文化城中,他的著作被精心保存,这段历史从未被遗忘。作为家属,我深知这份传承的重量。六十年,两代人,从手工作坊到世界之巅,茅台用坚守与创新书写了传奇。愿未来的茅台,继续以品质为根、以格局为翼,让中国酒香永续飘荡在全球每个角落。

点赞(2)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