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赤水河千年流淌,滋养着生长在河水两岸的人们,出生在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的蒋英丽便是其中之一。 1984年,郎酒荣获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中国名酒”称号,成为所有古蔺人的骄傲。次年,17岁的蒋英丽顺利进入郎酒厂,成为一名郎酒人。 此后40年,蒋英丽从一名基层酿酒工人,一步步成长为如今的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品质研究院理事长,为郎酒今日之辉煌贡献卓著。 2024年10月9日,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发起、主办,云酒传媒、《酿酒》杂志联合发起,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回味&品味”酒业传承与创新榜系列活动之“老名酒新成就|老评委走进中国名酒·郎酒暨品质研究院项目汇报研讨会”在郎酒庄园正式举办。活动期间,蒋英丽受聘成为“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特邀鉴评委员。 活动期间,云酒视界与蒋英丽展开了一场对话,以下为对话实录: ● 您是二郎人,又从年少时就进入郎酒厂,可以说是郎酒见证了您的成长,您参与了郎酒的辉煌。您总结的话,郎酒40年来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蒋英丽:我进入郎酒39年,而郎酒荣获“中国名酒”40年,我与郎酒的成长高度重合。回忆当初的郎酒厂,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在大山之间,我们传递信息基本靠走路,靠站在山头大声喊。 40年的发展,所有郎酒人都在持续不断地创新、创造,从厂容厂貌,到品质、品牌、品味,郎酒的成就有目共睹。 总结来说,郎酒实现了三个层面大的转变:一是企业层面,从一家传统酿酒厂,成长为一家世界级白酒庄园;二是技艺层面,从一门传统的酿制技艺,到一整套科学化、标准化酿酒准则的转变;三是产品层面,从一瓶中国名酒,到一瓶庄园酱酒的跨越。 这种不断创造、不断跨越的变化,相信你们这两天在郎酒庄园都有所感受。昨天在“回味&品味”活动现场,很多老专家也都谈到郎酒实实在在发生的种种巨变。变化的,是郎酒整个企业外在形象,以及文化内涵的不断提升、积淀;不变的,则是郎酒人追求极致品质的匠心,“为消费者美好生活服务”的信心。我们一直在坚持长期主义,坚守极致品质,不断去创变。 ● 在酱香型白酒中,郎酒的口感非常独特,这是很多消费者的普遍感受。请您从专业角度为我们做一下阐释,这种独特性是如何产生的? 蒋英丽:郎酒酱香产品和很多酱香型酒有着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共性是,我们都在坚守传统古法,坚守12987工艺,坚守“四高两长”。不同的是,郎酒把对赤水河的自然风土、自然酿酒生态,做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特别是对酿制技艺,郎酒有很多创新,独创了“生在赤水河,长在天宝峰,养在陶坛库,藏在天宝洞”的独门酿贮体系,我们还有自己的原料基地,专属原粮。这些都为郎酒酱香产品呈现出“洞藏陈香、郎味十足”独特风味创造了条件,难得的是,郎酒还有非常舒适、细腻的回味,空杯留香持久。 特定的风土,严苛的用料,以及精湛的技艺,特别是郎酒人追求极致的执着。正是这样的执着,会让郎酒人在所有要素中不断精进,不断跨越,让郎酒每天进步一点点。 ● 您如何评价这次“老名酒新成就|老评委走进中国名酒·郎酒暨品质研究院项目汇报研讨会”活动? 蒋英丽:这次老评委走进郎酒,我感触很深。老实说,刚开始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内心触动并不是太大。但是昨天,当年参与过全国评酒会,见证过郎酒荣获中国名酒的老评委们真正来到郎酒,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我感受很多。 今年恰逢郎酒获得中国名酒40周年,在这样的日子举办这样的活动,意义匪浅。尤其是通过交流,让我更加理解了“回味与品味”这几个字的深刻含义。 从老评委、老专家,到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年轻匠人,我们在传承,在创新,在探索,不断把前人的匠心、前辈的技艺往下传递,同时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由新一代酿酒人与老评委们沟通交流,让当年的名酒企业、产品、品牌,与如今的崭新成就相链接,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以我个人感受为例,我一下子回到了40年前的记忆,老评委们的品质品牌意识、匠人匠心精神带着我们回到过去,链接现在,展望未来。 当年的先辈、先贤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在这种交流中,精神得到传递。像昨天季老(季克良)讲,1973年他第一次来郎酒,需要坐船,需要跋山涉水,很辛苦。通过他们的故事,体会、理解他们艰辛创业的苦楚,感受他们开辟新路的韧劲,也激励我们新一代怎么去创造现在、思考未来。 总结来说,一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链接;二是对先辈奋斗精神的传承;三是也让我们明白,我们是站在先辈肩膀上创造出现在的成就,也会对开创未来充满信心。 所以,我希望这个活动要持续办下去,要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不断丰满活动内涵,一定会让企业有更多感悟、更深思考,特别是对企业未来发展,一定会有所价值。这不是客套话,而是我真实的内心感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