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北京百利生葡萄酒业有限公司产品架构师、酿酒师、总经理 产品策略可以叫产品规划,产品策略是一种想象力、谋划力和组织实施能力,需要庄主、酿酒师和市场营销主管一同参与研究规划。是基于市场而制定的产品布局,要了解国际葡萄酒状态,要观察国内消费者和消费市场,要调动酒庄的优势资源为落实“产品策略”而服务。为此,我提出三个方向供思考: 洞察消费者口味偏好 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还不成熟,对不同种类的葡萄酒的需求也与国外不同;要意识到国际主流口感和中国大众口味的差异,规划不同的产品体系。酒庄试图与国际高水平葡萄酒PK的镇庄作品,往往是体现水平、针对行业内人士或者满足挑剔的成熟的葡萄酒爱好者的需要。 中国饮食风味差异巨大,餐酒搭配的确是消费者认识葡萄酒的一种手段,那么,沿海一带偏海鲜的菜系、内地湘鄂川的麻辣菜系、杭帮淮阳的清淡菜系、鲁晋菜的酱咸菜系、西北偏肉菜系等等,都可能对应了不同口味的葡萄酒,这也是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丰富之处,与相对不复杂的西餐有巨大区别。 中国消费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打小养成的口味偏好,也是他们感受不同葡萄酒的差异因素;比如,年轻的女性绝大多数喜欢甜口葡萄酒,喜欢有颜色的葡萄酒,比如桃红,甚至喜欢酒瓶的色彩;中年女性消费者喜欢更甜的酒,比如麝香甜酒、贵腐甜酒等,甚至拿甜酒与闺密当餐酒;中年男性则喜欢厚重一些的酒体,否则会感觉没劲;年龄偏大的消费者,有的还喜欢加强酒的沉稳。 季节气候因素对饮用酒体的影响也很大,这点非常像饮茶,初春后到初秋,人们喜欢干净脆爽的白葡萄酒、白气泡酒,尤其冰过之后饮用,仿佛喝到绿茶;而寒冷降临后,则喜欢喝浓重些的红酒,如饮红茶。 每个消费者在对葡萄酒的认知,是一个随着时间和喝酒阅历而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我们常说,年轻人是市场的未来,那么,提供适合年轻人口感的酒体,就意味着取悦和培养他们对酒庄的好感,累以时月可能就赢得了他们的信赖和尊重。 国外不同的产区着力发展自己的优势口味,输入到中国市场,就完全满足了国内不同的口味选择,如果要求我们的酒庄发展各色口味,图全以应对市场,看似是个不正确不明智的策略,然而,这是市场的真实,是个悖论。 如果我们酒庄发展单一口味呢?在任何单一口味上都面临强有力的国外产区对手,所以,我认为产品策略可视为“中期策略”,或者说是中国酒庄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选择。 打造表达风土的精品酒 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经济学者认为的“消费升级转型”水平了,这也是1976年的美国和1978年的日本的人均GDP水平,可以说,中国葡萄酒处在酒类消费升级转型的起始点上,要赢得这个机遇,中国葡萄酒面临两大竞争,一是与中国烈性白酒的市场争夺,二是与新旧世界进口葡萄酒的市场争夺。 好产品,无疑是市场竞争的不二法门。好产品就是能够表达当地风土特色的产品,是与众不同的产品,这是葡萄酒领域的公论,世界葡萄酒无不在产品与风土上精雕细琢。寻找和酿造反映中国产区风土特性的葡萄酒,融入世界葡萄酒的格局之中,是要付出很多艰辛和代价的。 风土表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尤其是葡萄品种的选择,这里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酒庄们愿不愿意费精力、下力气尝试找到能够表达产区风土的葡萄品种。这需要庄主们有前瞻力,有科研的心态,早布局、拼耐力,中法庄园也是经过近二十年才验证了马瑟兰是一个优秀品种。 好产品关乎酒庄和产区的未来,我们已经很欣喜的看到,国内一些精品酒庄开始到国外去参加国际型的专业葡萄酒展,国内一些产区的酒庄在政府主导和帮扶下,参与各种葡萄酒大赛评奖活动,获得了无数的奖牌。 尝试品类创新 说到葡萄酒的品类创新,我们有没有可能去尝试一些勇敢的、富有想象力的产品,或者实施敢于突破和冒险的新品类策略,坚信它、培育它、强大它,用文化赋能和文化标签,来逐渐摆脱“新旧世界”长期灌输给整个世界的强势葡萄酒“哲学文化”,或许也是值得中国葡萄酒考虑的方向。 比如,近十年来,中国出现了追求葡萄酒民族风格的“草本葡萄酒”这一新品类,我们略述一二。 从工艺上看,“草本葡萄酒”是种工艺创新,尝试以草木替代橡木(樱桃木、栗木、金合欢木)等传统葡萄酒酿造业中植物多酚参与葡萄酒发酵熟化过程,发挥草木多酚物质的酿造价值,同时关注添加植物的中医药学价值,显著提高葡萄酒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从口味上看,草本葡萄酒不同于西方的“草本利口酒”,其一,草本葡萄酒是配置或者联合发酵,酒精度与口感风味都大相径庭;其次,草本葡萄酒的酿造者追求国际葡萄酒的主流感官口味;其三,草本葡萄酒追求快乐、健康的产品特质,酿造理念与“传统药酒”不同,超越传统“药酒”的窠臼。 从文化上看,中式草本葡萄酒传承了东方对草本植物的认知,关注草本植物参与葡萄酒发酵的丰富性,在呈现葡萄酒味觉审美价值的同时,吸收了民族文化的独特元素,展现植物与葡萄酒的融合之美。 当然,这种跨界融合、新的探索和另类酿造能否具有未来,能否成为民族风格葡萄酒,还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我们姑且慢慢观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