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联大的精神薪火,到《读书》杂志的思想高地,

他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探寻文化的根脉;

从学术殿堂的书房独语,到时代洪流中的笔锋疾书,

以思想为,照亮中国知识分子的前路。

 

以真我,敬君品。由凤凰网、贵州习酒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IP节目《君品谈》第五季,本期对话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聆听他如何以思想为锚,在风云变幻中守望人文精神。

 

初心:在文学与历史中种下思想的种子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年轻的汪晖毅然走进文科的世界。那是一个文学与人文精神激荡的时代,读书、写诗、谈论历史与思想,是青年人共有的文化温度。而对于汪晖而言,这份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种说不清但坚定的喜欢


尽管父母担心他卷入风潮不愿他走文科之路,汪晖却早已从母亲教授外国文学的家庭氛围中,汲取到文学的养分与思想的光芒。


 

汪晖回忆学科选择


他清楚,自己热爱的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复杂与宽广,而不是单一、工具理性的答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跨学科的求学经历,也让他接触到宏观经济改革的浪潮,参与调研国企改革,见证中国现代性的转向。在文学与历史、经济与政治之间,他始终在寻找那条属于思想者的路径。


我觉得这一个石子扔下去,也许没有声音,但也许会掀起波澜。”在他看来,写作、思考、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对时代的回应。或许无法立刻改变现实,但种下问题的种子,就已经参与了未来的形成。

 

担当:在思想激荡中挺立如锚


1996年担任《读书》主编开始,汪晖的名字与思想争鸣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主持了三农问题、医疗改革、国企改革等多场重要公共议题的讨论,也因此多次站上风口浪尖。


思想不是象牙塔里的自语,而是直面现实的光——而这束光,往往伴随着炽热与灼痛。面对争议与批评,他从未选择回避。我知道会被骂,但我还是要写,要发表。他说,这既是思想者的责任,也是学术担当的体现。


 

吴小莉(左)与汪晖(右)谈论君子担当

 

在海南的《天涯》杂志,他发表了《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批评多个思想潮流,引发全国乃至海外的广泛争论。朋友的质疑、舆论的围攻,他都一一经历。但他始终相信思想是社会涌动的根源。只要能推动一丝改变,就是值得的。


在风起云涌中守住学者的气节,于时代激流中寻求知识分子的君子之道。如他所说:我有一个锚,在下面。风浪再大,我也在那儿。

 

守望:人文精神,是照亮未来的光


作为学者,汪晖写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长达十三年;作为编辑,他连续主持《读书》十一年。他说,自己总是在书房与社会之间交错行走一边沉潜写作,一边回应时代。


 

汪晖回忆历史精神力量


思想是他立身的锚,也是他灵魂的金钟罩。回望历史,他也常从中国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从宋明理学家面对制度局限仍坚持社会实践,到龚自珍心怀天下却科举不第的落寞再到康梁严章那一代人的激进与沉思,他看见的是中国思想传统中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这,正是君子精神的历史根脉。


在今天这个高速变化、信息泛滥的时代,他呼吁慢下来,给思考以空间,不盲从、不逃避。在技术和消费逻辑包裹的世界里,重拾人文精神,不是怀旧,而是面向未来。


在节目最后,主持人问道,思想能不能再次涌动?


他回答,我希望如此。

 

 

习酒用匠人精神,酿造君子品质

 

在这个加速的时代,他选择慢下来思考;在纷扰的舆论场中,他挺立如锚。汪晖用文字回应现实,用学术介入社会,以思想唤醒责任与担当。这份清醒与笃定,正是《君品谈》希望传递的君子精神”: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而是以真我之姿,沉静行远。


由凤凰网与贵州习酒联合出品的《君品谈》,向汪晖致敬,也向每一位观众发出邀请:在风浪中守住你的锚,在喧嚣中找回属于你的那份思考力、判断力与精神力。愿我们一起,以思想致敬时代,以君品涵养人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