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的世界里,他是一位静默的行者,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人间冷暖;
在城市的记忆中,他是一位温柔的守望者,把上海的烟火与心事化为笔下的流光。
以真我,敬君品。由凤凰网、贵州习酒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IP节目《君品谈》第五季,本期对话作家、艺术家金宇澄,倾听他与艺术同行的一生。
一、童年的自省:从“金舒舒”到“金宇澄”
金宇澄的原名叫“金舒舒”。这个在母亲眼里寄托着顺利与安宁的名字,却让他在童年的课堂上成了被笑谈的对象。
小小年纪的他,因为名字的发音常被同学起哄,这种尴尬让他一度变得内向、不善言辞。直到中学,他主动要求改名,从此开启了一个“为自己命名”的人生。
这种早年的敏感与自省,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逐渐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养分。在访谈中,他坦言这种阴影“直到现在依然存在”,但也因此让他更懂得沉默与克制。正如他所说:“最好能够保持沉默。”在喧嚣世界中保有安静心境,本身就是一种君子风范。
“君子不器”,贵在自省与修身。金宇澄用改名的勇气,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掌握”的转变,这份姿态,也为他后来的写作与人生定下了基调。
二、故事与“八卦”:文学的生命力在于细节
在很多人眼里,“八卦”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在金宇澄眼中,它却是文学的血肉。他曾说:“八卦就是细节,而细节是无法生造的。”无论是弄堂里饭局上的闲聊,还是朋友饭桌间的只言片语,都会被他牢牢记下,最终转化为《繁花》中鲜活的人物和情境。
他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像古老话本里的说书人,也像现代社交场上的隐形观察者。他形容自己写作时就像“一千零一夜”的说书人,每一天都要拿出足够有趣的故事来留住读者。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对趣味的坚持,恰恰是“君子以文载道”的另一种体现。
在访谈里,他举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例子:张爱玲默默收起胡兰成抽过的烟头,用一个信封装下,再递给他,这种不言自明的动作,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金宇澄说,他看了就“过目不忘”。这种对细节的敬畏与敏感,不仅让他的小说充满真实感,也让文学超越虚构,触碰到人性的温度。
“君子以诚立身”,文学的诚恳正在于此——不加修饰,不事雕琢,只是如实地记录人世间的悲欢与荒诞。金宇澄的“八卦哲学”,其实是一种真诚面对生活的方式。
三、上海与叙事:一场异地恋式的凝望
金宇澄笔下的《繁花》,是上海的,也是他的。
年轻时因下放东北,他离开了上海整整七年。在远方,他常常把这座城市比作“闪闪发光的远方”,既近在眼前,又难以触碰。对他而言,上海是“异地恋”般的存在:因为得不到,才更加珍惜。
这种距离感,反而让他写下了更独特的城市叙事。他把弄堂里的谈话原封不动地搬进小说,让虚构与真实交织,形成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语言。有人说他是“新海派文学”的传人,但他更愿意称这是一种“话本的回归”。
君子之风,不是追随潮流,而是敢于固守价值;不是盲目自大,而是不断更新。金宇澄守住了上海的烟火气,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文学语言。
他在节目最后说,希望未来能有年轻人,用他意想不到的方式更新上海的叙事。这份谦逊与期待,正是他最动人的地方:不以成就自居,而是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习酒用匠人精神,酿造君子品质
他以真诚记录生活的细节,用叙事连接人心,不是单纯的作家,更像是一位讲述者,把琐碎日常升华为动人的故事。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文学的诚与真。
由凤凰网与贵州习酒联合出品的《君品谈》,向金宇澄致敬,也向所有以文字守护真诚、以信义记录时代的君子致敬。愿我们在故事的长河中,始终保有赤子之心,铭记君子之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