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其他酿酒原料,

青稞在成为酒的路途上要多费点工夫


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极”,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这里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4.9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冰川所覆盖,超过3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是永久冻土。

因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以及频繁的大风、霜冻、雷暴和冰雹等极端天气,平原地区的常见农作物注定与此无缘。

|皑皑白雪覆盖的青藏高原

然而,习性迥异的青稞,却在那里存活、生长、年年成熟,成为高原人“酒足饭饱”的基本保障。

因极度抗寒、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在青藏高原的“作物界”,青稞占据着无可撼动的地位。

跨越近4000年,青稞的故事仍在酿酒行业精彩演绎。

青稞,禾本科大麦属植物,因其籽粒裸露,也叫“裸大麦”。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当其他农作物在高海拔地区的极端环境下“黯然退场”之时,青稞却能扎根于此,成为千百年来高原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

为什么是青稞?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理清青稞怎么来到高原。

青稞的起源上个世纪便众说纷纭,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定论。

大麦遗传育种学家徐廷文认为,青稞起源于藏区原始野生二棱大麦,之后产生野生六棱大麦等种类,而野生六棱大麦又分化出野生六棱裸粒,野生六棱裸粒驯化为栽培六棱裸粒——今日的青稞。

基因研究结果似乎也支持这一论断。中国栽培大麦所具有的单倍型与西藏野生大麦独有的单倍型一致,而外来野生大麦的单倍型并没有在中国栽培大麦中发现。

另一种更广泛的声音认为,青稞起源自1.05万年前在西亚驯化的二棱大麦,最早出现在8500年前的伊朗地区,之后向中亚和东亚传播,并在距今5200年出现在中国新疆通天洞遗址。

一粒青稞由西向东的迁徙,映射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事件——早期作物全球化。

|通天洞遗址位于吉木乃县,遗址中出土了目前国内最早的距今5200年的大小麦碳化颗粒,还出土了目前新疆最早的距今4400年的碳化黍颗粒。

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文明的过渡期,源自两河流域的普通小麦和裸大麦(青稞)分别传入中国。

同时,源自东亚的粟、黍也在中亚、南亚及东欧等地区相继出现,成为当地主要的夏季作物。

迁徙中,青稞先抵达中亚西天山的山麓地带,由中亚农牧人群带入新疆阿尔泰地区。

然后,再一路向东,通过欧亚草原带传播至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北部,并在距今3500年左右来到青藏高原南部。

|雪山下的青稞

难道说,青稞起源了不止一次?科学家们考虑过这个可能性。

研究发现,西亚的栽培大麦DNA非常接近西亚的野大麦,而青藏高原和中原地区的栽培大麦的DNA却非常接近青藏高原的野大麦。

也许,西亚先民在以色列、约旦一带,藏族的先民在青藏高原一带都先后独立地驯化了大麦,从而形成了栽培大麦的西、东两大支系。

这一理论同样存在争议,因为大麦带皮和裸粒性状仅仅由一个基因控制,而裸粒的基因形式是单起源的。

事实上,青稞外来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现有遗址发掘出的植物遗存情况证明,青稞基本上是在约3600年前才突然出现,并没有经历西亚那样漫长的驯化过程。

虽然青稞的出身“扑朔迷离”,但青稞能够在极端环境中存活的原因,就在于其强大的基因。

2014年,全球首个青稞基因组图谱由我国科学家正式绘制成功,研究显示,青稞基因组大小约为4.5Gbp(bp是基因大小单位,英文base pair即碱基对)。这些数量巨大且分工不同的遗传代码,承担着青稞生长繁衍的全部指令,也揭示了青稞的高原适应性机制。

|高原之上的青稞田,不远处便是寒冷巍峨的雪山。

研究发现,一系列在青稞品种中发生了正向选择的基因家族,如调节转录过程的基因家族、激活转录因子的基因家族、防御反应相关的基因家族等都得到了大量的扩张,使得青稞面对高原的恶劣环境时具有更大的调节弹性,从而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此外,一些调节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如参与植物荷尔蒙信号传导,基因复制和修复,植物病菌反应等,都在青稞中表现出了正向选择。

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工程博士、科普作家尹烨在书中提到:

“基因测序结果证明,青稞有360多个对青藏高原产生高适应性的基因。如果要在高原地区种植不耐寒的其他作物,只能是‘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的结果。”

|青藏高原上的牦牛群与远方的雪山

青稞极度耐寒的属性,让它有能力在高原地区生长,也在一次次播种与收获中不断完善大自然赋予的运行机制,以此与极端环境抗衡。

另一方面,青稞能够扎根于高原,也是高原先民人工选择的结果。

在碎穗性、皮裸性、棱形方面,青稞具备独特性状,这是青稞在数千年驯化过程中留下的“烙印”,在高海拔环境农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高原先民对青稞生育期、籽粒颜色、蛋白质含量等农艺、品质性状和抗逆性状进行了全面、严苛的选择,在环境和人工的双重驱动下,最终形成青稞地方品种群体结构的空间分布。

2022年,青稞优良品种覆盖度已经达到90%以上,青海等较高的地区达到96%以上,种植范围囊括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4省藏族地区,共20个地、州、市。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如今,在海拔高度4200米以上的田间,青稞依然是唯一的种植作物。

“青稞麦,每十亩,用种八斗。

与大麦同时熟……堪作饭及饼饦,甚美。磨,总尽无麸。”

这是《齐民要术》中对青稞的描写。

古时,中原地区的人们也会把青稞当作主食,或煮成麦饭,或制成青稞饼。

藏区人民的青稞吃法更直接。炒熟后的青稞磨成细粉,与适量的酥油、白糖一起在碗中融合成糊状,再用手指轻轻按压,捏成适宜的大小即可食用。

这种食物名为“糌粑”,貌不惊人的外表下是厚重扎实的质地,制作简单、饱腹感强,非常适合常年奔波、缺乏热量补充的高原人群。

|糌粑

从口感来说,青稞并不好吃。如今,除了少部分藏区人民还保留着将糌粑作为“主食”的习惯,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很少见到青稞出现在餐桌上。

青稞作为主食正在成为过去,但在酿酒行业却依然占据着一片天地。

2022年,全国青稞食品加工企业约有130家,西藏和青海占据了青稞食品加工的“二分天下”,青海以43%的加工转化率拔得头筹(西藏的加工转化率为17%)

这组略显悬殊的数据背后,勾勒出青海当地青稞酒产业的发展轨迹。

《青海通史》记载,元至元元年(1264年)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下文简称“互助县”)的先民将青稞煮熟作为原料,用当地草药拌和做曲子烧出一种白酒,称为酩酼(liu)酒。

这种酒色泽略微浑浊,酒精度30-40度,酒性不烈,便是青稞酒最初的样子。

图:天佑德青稞酒青稞种植基地


这一时期的青稞酒以自酿自饮为主,没有开始规模化生产。到元大德二年(1298年),这里逐渐有了酒坊,青稞酒酿造工艺慢慢成熟。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青海威远镇(今互助县)已经有商铺30多家,酿酒作坊11家,其中,当属“天佑德”酿酒坊规模最大,远近闻名。

到清朝时期,威远镇形成了"天佑德""世义德""永庆和""文玉合""义永合""永胜合""义兴成""义合永"八大作坊伺的酿酒胜景。

随着青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助县、平安县、贵德县等农业生产区逐步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主要地区。

明清时期,晋商将汾酒的酿造技艺带入青藏高原,这一事件让青稞酒实现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工艺改革。

|万历年间,随着先进工艺的引进,并与当地技艺融合,逐步发展形成青稞酒传统酿造工艺“清蒸清烧四次清”。图源/天佑德青稞酒

1952年,互助县人民政府在八大作坊的基础上组建了国营互助酒厂,青稞酒企业相继问世。

2021年,“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获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2023年,青海互助县获“世界美酒产区·中国青稞酒乡·互助”称号。

从餐桌到酒桌,青稞在历史的推动下,完成了一次使命的交替。

谈起青稞酒的故事,人们往往将其归之于“因地制宜”的无奈之举,伴随着持续的研究,青稞作为酿酒原料、制曲原料的优越性逐渐浮出水面,成为青稞酒独特风味背后的科学支撑。

青稞酒被誉为“高原明珠”。

这是因为,从产区生态到酿酒工艺再到酒体风格,青稞酒都是中国白酒版图中“特立独行”的一份子。

初尝青稞酒,人们会惊讶于它的口感。虽然主流观点将其划分为清香型,但其实青稞酒与高粱酿造的传统清香具有较大区别,有人将青稞酒评价为“带有一种抹茶的香气”。

|当地人们在庆祝丰收时,少不了一杯青稞酒。

青稞酒的独特有迹可循。

青稞的总淀粉含量均值为65.8%,直链淀粉含量均值为12.8%,支链淀粉含量均值53%,蛋白质含量均值为12.9%,这些数据的背后显示出青稞较高的酿酒适用性。

相关学者采用离子色谱的方法在青稞酒醅中检测到了8种糖,其中包含5种还原糖类,分别是半乳糖、果糖、葡萄糖、乳糖和麦芽糖。而在高粱中未检测到果糖和乳糖。

这说明,相较于高粱,青稞含有更多的还原性糖种类。

不同的还原糖种类对微生物会有不同的选择偏好,比如具有较高果糖含量的黑老鸦青稞会选择微生物 K. phaffii QK2,从而产生更多的酯类化合物,而具有更高葡萄糖含量的肚里黄青稞选择微生物 P. fermentans PF,从而产生更多的羰基化合物。

葡萄糖和果糖通过对不同的微生物产生正相关反应,驱动风味功能微生物群的演替,共同塑造出青稞酒的独特口感和香气。

|天佑青稞酒粮仓 图源/天佑德青稞酒

青稞酒的独特,还来自于酿造工艺。酿青稞酒,青稞既是酿酒原料,也是制曲原料,“曲粮合一”的工艺极为少见。

大曲作为酿酒的糖化发酵剂,在制作过程中依靠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在淀粉质原料中进行富集、扩大和培养,对制曲原料的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要求较高。

青稞完美的契合了这一点,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淀粉,其分解产物能够被微生物所利用,促进微生物生长,是良好的制曲原料。

但光靠青稞制曲也不行,因为青稞的质地较硬,粘性不高,需要加入适当豌豆来进行中和,两种原料的比例在7:3左右。

青稞质地较硬,淀粉难以充分糊化,蛋白质含量高,窖内发酵后,易粘结成团。
豌豆的粘性大,淀粉含量较大,是蛋白质的很好载体,利于高级醇等物质的生成。

由青稞与豌豆共同制成的曲坯,不仅外观质量好,曲心的水分也更容易排出,避免后期造成曲断面茬口不正的问题,减少成品酒中的霉苦味。

相比起其他酿酒原料,青稞在成为酒的路途上要多费点工夫,需要做到“清蒸清烧四次清”。

所谓“清蒸”,是指酿酒的粮食是单独蒸熟的;“清烧”则是指用发酵好的酒醅蒸馏出酒时,不再添入新的原料。

这就与浓香型白酒的“混蒸混烧”有了显著区隔,与汾酒的“清蒸清烧二次清”同属一脉。

|天佑德青稞酒酿酒车间 图源/天佑德青稞酒

不同的是,汾酒采用的酿酒原料是梗高粱,这种高粱所含的淀粉大部分为直链淀粉,糊化后的淀粉利用率较高。

青稞所含的支链淀粉较高,其淀粉结构比直链淀粉复杂,更耐蒸煮,需要多次取酒才能将淀粉消耗殆尽。这一点,与茅台酒所采用的糯高粱更相似。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双曲并用”是青稞酒的又一独特之处。

白酒香型的基础之一在于不同品温酒曲的运用,如低温曲是清香酒,中温曲是浓香酒,高温曲是酱香酒等。

而青稞酒是中低温曲和中高温曲并用,其风味与使用低温曲的清香型白酒有明显区别。

中高温曲名为“槐瓤曲”,曲心呈灰色或黄色,犹如槐花;中低温曲名为“白霜满天星曲”,即曲横断面茬口菌丝生长均匀,且全为白色,似白霜,成品曲表面应有颜色一致的白色斑点,似满天星。

|天佑德青稞酒的酒曲 图源/天佑德青稞酒

受益于全年平均气温不高的条件,青稞酒能够做到全年不间断酿酒,酒体在四季轮回中逐渐形成绵甜爽净、香味谐调的风格。

即使是不起眼的发酵容器,青稞酒也与众不同。不是常见的地缸,而是花岗岩制成的条石窖壁池,以松木铺底,窖面由松木盖板。

花岗岩的材质不仅利于清洁,也利于传导热量,能够帮助窖内保持相对较低的发酵温度,垫底的松木下是排水槽,保证及时排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沤水,确保酒体干净。

|花岗岩石质坚硬、细滑、耐磨、耐酸、耐腐蚀,且冬暖夏凉,不仅有利于保持窖池的清洁,抑制杂菌产生,还有利于酒醅的低温缓慢发酵。图源/天佑德青稞酒

细数青稞酒酿造工艺的独特性,会发现不是单纯的工艺创新,而是内地酿酒工艺在高原地区进行的一次成功的“本土化改造”。

这种成功来源于当地酿酒人民的劳动智慧,也同样离不开当地独有的酿酒生态。

作为青稞酒的发源地,互助县与青藏高原多数地方的极端环境不同,拥有着相对稀缺的农业生产优势:海拔较低、气候较湿润、夏无酷暑、冬无极寒。

从地理环境看,这也与互助县所处河湟谷地有关。

海拔上,河湟谷地几乎属于整个青藏高原的最低点,从地理朝向来看,河湟谷地整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面朝宁南高原,直面东南季风。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在两侧山体的作用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在穿透峡谷之时,会更容易抬升形成地形雨。

这样的生态优势在高原地区弥足珍贵,也为青稞酒的酿造提供了先决条件。

纵观青稞历史,从“精气之源”到“酒林奇葩”,一粒高原之上的种子承载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合的波澜壮阔。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视觉中国。


参考文献:
[1]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中国青稞产业发展蓝皮书[M].研究出版社,2023.
[2]李寻,楚乔.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
[3]孙宝国.国酒[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4]地缘看世界.“河湟谷地”独特的地缘优势.[EB/OL].(2019-11-01).
[5]周新郢.早期文明交流的草原之路新证据:阿尔泰山地5200年小麦和青稞.[EB/OL].(2020-03-06).
[6]科技日报.中国科学家绘制出全球首个青稞基因组图谱[EB/OL].(2015-1-26).
[7]青海省科学技术厅.青藏高原青稞驯化起源与驯化相关基因研究取得新进展[EB/OL].(2016-07-18).
[8]中国新闻网.青藏科考:青稞如何走上青藏高原?[EB/OL].(2022-08-02).
[9]李健. 关于青稞起源的研究现状[J].南方农业,2021(15).
[10]唐东恒,喇录忠等.“曲粮合一”的天佑德青稞酒生产工艺[J].酿酒,2021(4).
[11]刘冲冲.青稞原料对青稞酒发酵过程微生物菌群演替的影响[D].无锡:江南大学,2019.
[12]增饶强.裸粒大麦——青稞的起源之说[J].粮食文化,2020(2).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原文转载请在公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