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送给酿酒人的一份礼物。 今日,小雪翩翩而至。 节气中的小雪,有别于气象学中的“小雪”。它不是说这天会降下小量的雪,而是意味着降水量逐渐增多,以及气温越来越往下走。 寒潮和强冷空气频繁活动之下,很多地方的气温逐渐降到0℃以下。 |小雪时节天气逐渐转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雨水形成冰雪。有些地方会下初雪,标志着雪季的临近。图源/视觉中国 在小雪时节,我们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冬季的来临。 虽然严寒还没有来到,但在越来越冷的天气中,万物已处于闭藏的状态,世界处处展露出了冬天的气息。中国古人谈起小雪时节的三大物候特征,其一有“闭塞而成冬”。 冬季,往往意味着沉寂和冷清,但在酿酒行业却不同。这个时候,酿酒正在上演着新周期的进行曲。甚至可以说,冬天是送给酿酒人的一份礼物。 中国白酒是地理风物和科学技术共同塑造的产物。在不同季节酿造白酒,形成的风格会有明显的差异。 通常而言,夏季气温高,各类微生物活跃,利于生酸生香,产出的酒香味成分丰富,具有丰满、醇厚的特征。 冬季气温较低,微生物生长、繁殖缓慢,发酵生香也缓慢,但产出的酒带有粮香,细品起来醇甜而爽净。 一个月前的重阳节,贵州茅台镇的酱酒企业开启第一次投料,即“下沙”。到小雪节气前后,第二轮的“造沙”已经提上日程。 |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白酒生产分每年要两次投料,首轮“下沙”的高粱,经过蒸煮和一个月封存发酵,变成了深褐色。 在窖池内封存发酵一个月的酒醅,称为“熟沙”,已经变成了深褐色,还散发出幽幽的酒香。酱酒每年“造沙”环节的重中之重,是需要把“熟沙”,与鲜红色的“生沙”拌合在一起。 这个过程中,就有一份硬要求:“熟沙”与高温开水浸润的“生沙”,需要按1:1比例充分混合。 |“生沙”与“熟沙”的物理融合,是“造沙”的开始。图源/贵州茅台 其中大有讲究。经过蒸煮、发酵一月的熟沙,此时显露出粗糙的质地,而生沙还保留着较细的本体。 对酿酒工人而言,把这两者均衡地“融合”,既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更考量着他们操作上的细致性。所以,生沙与熟沙的这次“相遇”,也被看作对酿酒工人智慧与力量结合的双重考验。 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出好酒。当生沙、熟沙均衡拌合在一起,高粱的糊化、发酵就会更均匀。 这种平衡的好处,还会给后续轮次的微生物供给所需营养,从而塑造出基酒的丰富和多样性,每个轮次酒的典型风格也得以更加突出。 |摊晾,将蒸煮过的“沙”摊开散热冷却,为的是酒醅充分和空气中的微生物接种融合。图源/网络 结束后,工人会把它们装入甑内进行又一步蒸煮。再经过摊晾、堆积,糟醅被又一次投入窖池发酵。一个月后,就可以进行第一轮次取酒了。 酿酒工艺看似简单,其实内里要求繁复。对一杯好酒而言,酿造上“差之毫厘”的变化,往往会带来品质上的“谬之千里”。 茅台镇热闹“造沙”的同一时期,江苏宿迁同样展现着一番热闹的生产场景。 小雪前后,洋河镇晚上的气温已降到6℃。晚上7点,走进洋河酒厂梦之蓝手工班酿造车间,蒸锅上酒汽氤氲,工人们仍在忙碌。 洋河酒酿造,已形成“低温入窖、低温发酵、低温馏酒”的独特工艺。所以,冬天较冷的气温,正是适合洋河酒酿造的黄金周期。 |较低的入窖温度,使得酒醅缓慢发酵,利于微量香味成分的生成。图源/洋河酒厂 工艺上追求细微的低温,是洋河酿酒的一种慢哲学,就好比是人们平时煨汤时讲究的“小火慢炖营养好”。 洋河的“低温入窖”,要求原粮在保持16-18℃的温度中投入窖池,这至少低于其他酒厂10℃。 这样做,既为了让那些酿酒有益菌获得充分繁殖的环境。也是因为,当温度不超过20℃时,部分杂菌没有了生长机会,酿酒的纯正得以保证。 图源/洋河酒厂 所谓“低温发酵”,是在28-30℃的温度中进行缓慢的发酵。在这种环境中,发酵的时间变得漫长,甚至超长。 但时间的拉长,有助于生香的脂类物质形成,同时又多积累了丰富的多元醇类物质,令酒体变得柔和。洋河酒,正是以“绵柔”闻名于世。 低温馏酒,是在小于25℃的温度下蒸馏得酒。这样的温度,让酒蒸汽在甑桶内反复汽化、冷凝、回流,停留较长的时间,也是最大程度上富集、浓缩酒醅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微量香气成分。 |低温馏酒的原理是在较低的温度下,通过蒸馏的方式提炼出酒精和其他有益成分。图源/洋河酒厂 长期坚持“三低工艺”生产,使得洋河老师傅对温度把握经验十足,进入“手中无刀、心中有刀”的境界。他们的手,练得可以靠接触酒醅而准确测量出温度,手掌也变得像雪一样白,被形象地称为“寒冰掌”。 小雪时节,有其特有的韵味。渐渐浓厚的冬意,往往给人一种孤寂的静意。此时,执酒在手,邀人一起围炉共饮,往往也会心生惬意。 在这种“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否”的时刻,想起那些“冬酿的秘密”,杯中酒也会别有一番风味。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