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
愈加深邃的秋,不动声色地染黄大地,截短白昼,耐心地秉烛照亮长夜。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90天的秋季,由秋分这天均匀割开,有“平分秋色”之意,故名“秋分”。
秋分这天,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这天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在古代,大家普遍认为阳气盛而发声成雷。
秋分后阴气渐盛,所以不再打雷了,也因此有“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的说法。
雷声渐消,便也意味着寒气的升腾——秋寒将近。
天气转冷,小虫退入穴中躲藏起来,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降雨开始减少,加之天气干燥,水分蒸发快,河流也不再汹涌如初。
北宋诗人谢逸在《点绛唇》中这样描述秋分:“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凉气催发了桂花,暗香浮动,拨动着赏花看景之人的眼角眉梢。
同样醉人的,还有开窖的芬芳。
开窖时需要把边上的“砖”一块块搬出,再用铁锹清理碎块。
这些“砖”其实也是窖泥,只是时间长了变得干燥而坚硬——这些泥砖之后会再粉碎,并重新压回窖池边缘。
夏季“压窖”,秋来“开窖”。
这既是对周而复始的节律的尊崇,也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酿酒共识。
开窖背后,是对于品质的坚守,“开窖节”也就成了酿酒师们最欢快的节日,这一过程中,窖池的作用和价值不言而喻。
以“开窖节”为载体,洋河的“头排酒”也以愈加响亮的声量占据中华大地。同时,洋河、双沟关于“绵柔”的品质密码也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北纬 33°的黄金酿酒带上,诞生了酒都宿迁,这里也是世界三大湿地名酒产区,是中国最具天然酿酒环境与自然酒起源的地方,勾画出大自然的神奇。
|9月12日,“万窖齐开 酒中头排”第六届洋河·双沟开窖节在双沟酒厂盛大启幕。 图源/洋河股份
从春季入池压窖,到每年9月开窖出酒,经过180天的超长发酵周期,方可得洋河独有的“头排酒”。
头排酒中富含更多水溶性、小分子以及健康活性物质,对人体更友好,品质更健康。
正如洋河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联东所认为的,“万物有灵且美,得其精妙成头排”。
|
中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习俗,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管子·轻重己》记载:“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总,带锡监,吹埙篪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
看得出来,秋祭与沉甸甸的丰收相连。
在平分的时光里,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不曾改变。
它们观察打量着彼此的生命,在潮涨潮落中积淀着属于自己的阴晴圆缺——酒的厚积与薄发亦如是。
唐代诗人杜甫在《晚晴》中描述了自己眼中的秋天: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在这云霞蒸腾、虹雨交替的时节,景物自是美不胜收。而在黑夜成为白昼之前,等待我们的会是一条漫长的路。
在注定收获绮丽的秋天,看一场开窖仪式,饮一杯酒,品到人间至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