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阅读分析中...
这条美酒河,在中段的黄金坪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将习酒厂抱入怀中,空气中弥漫着令人微醺的酒香。
这里正是贵州习酒所在地,一个因酒而兴,因酒而名的河谷小镇——习酒镇。
从空中俯瞰,习酒厂区沿河岸往上绵延数公里,酿造车间、成品酒库、科技大楼等工业建筑物鳞次栉比、依山而建,仿佛在河谷中酝酿一场关于“自然与现代”的跨时空对话。
谁能想到,七十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处偏僻落后之地,到处荆棘丛生、杂草满地。
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完成了从传统作坊到现代化智能工厂蝶变的习酒,不仅用发展创新,改写了当地的命运轨迹,更用绿色可持续,重新建构了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的生态发展之路。
绿色,天赋禀然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众多酒类产区中,习酒所在的习水产区,尤以绿色见长。
这里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同时也是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贵州省森林城市。
漫游习水,满目苍翠。
63.22%的森林覆盖率,让习水拥有地球同纬度,保存得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成片面积达到5万公顷,其间生存着云豹、金钱豹、林麝、红豆杉、伯乐树、桫椤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
这组生态数据,相当直观的说明了习水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越。流淌的赤水河,则为习水馥郁的酒香,注入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源。
被誉为“美酒河”的赤水河,从云贵高原上奔流而来,流经了习水县域国土面积的86.7%,浇灌出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同时为酿酒提供了不可复制的自然环境。
赤水河流域独特的微气候与森林生态系统共同作用,形成了适宜酿酒微生物群落繁衍的天然温室。
气候、土壤、水源、微生物,堪称完美的酿造条件,为一瓶好酒的诞生,埋下伏笔。而绿色习水的天赋异禀,更成就了习酒的“天人共酿”发展路径和生态底色。
▎催生中国酱香白酒主产区的“黄金河”——赤水河。图源/视觉中国
习酒对赤水河的回馈,可以追溯得很早。
1992年,习酒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千里赤水河考察行动”,沿着赤水河一路向上,实地勘察,一为探寻赤水河源头,二为宣传、保护赤水河。
这或许是酒类行业最早针对赤水河进行的科研保护活动,在云贵川甚至全国范围内都引起热潮。
早在2015年,习酒便开展全员义务植树活动,11年来不断为赤水河增添绿意,累计植树3.2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1300余亩。
2018年起,习酒投资6000多万元安装风冷设施减少对赤水河取水。同时,习酒开始加大生态修复和绿化美化方面投入,近年来累计投入超3亿元。
2019年至今,习酒投入5亿元资金高标准建成了两座污水处理厂。
2021年,习酒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成为行业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样本。
现在,习酒仍在深入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造习酒零碳工厂,并与产区兄弟酒企一道,共同守护好赤水河的一江清水、两岸青山。
一桩桩,一件件,都诉说着习酒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绿色承诺和生态坚守。
▎秦书尧
“向绿色化转型,向绿色化推进,承担社会公益,是一个企业高阶的进阶之路。”近期,在“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之国家名酒评委走进贵州习酒”活动上,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秦书尧说道:“绿色好酒的公益塑造,其实也是在描述什么是习酒。”
他认为,习酒具备成为绿色好酒的前提条件、科研实力和社会担当,“期待习酒向绿色化推进,在碳中和方面更深入探索,完成全链条的生态引领,成为酒行业中绿色酿酒的标杆。”
▎汪地强
“赤水河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的气候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微生物群落,成就了两岸酒企千帆竞发的蓬勃局面。”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地强表示。
“习酒作为受益者,始终致力于赤水河保护工作,持续推动赤水河水质改善、生态向好。未来,习酒将继续坚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赤水河’的承诺,深入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造习酒零碳工厂,并与产区兄弟酒企一道,共同护好赤水河一江清水、两岸青山。”
创新,上下求索
如果说绿色是习酒的底色,那么创新,便是根植于习酒骨血里的发展动力之源。
上世纪50年代初,第一代习酒人来到黄金坪时,在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无资金、无技术、无设备的艰苦条件下,完成了规模初建、工艺探索与产品定型。
这种创业精神,一直延续在习酒此后的前进路线中。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1976年,按固态大曲法生产工艺成功试制酱香型大曲酒,恢复酱香白酒生产。
1981年,贵州省科委将“恢复、研制生产酱香型大曲酒新技术”作为重点科技项目下达给习水酒厂。随后1983年,习酒新研制的大曲酱香型白酒经过省级鉴定,命名为“習酒”。
1988年,习酒已有3000吨规模的酱香产能。
此后,习酒通过创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
2019年,习酒启动“智慧习酒”项目,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智慧闭环”。
2023年,习酒的“5G+数字化工厂在白酒行业的应用”项目,荣获国务院国资委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二等奖,成为白酒产业智能化转型的一个生动案例。
在推进产业制造升级的同时,习酒产能和产品质量也稳步提升,受到消费市场的认可。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习酒不断发展的背后,是一代代习酒人坚持创新发展,不断以科技赋能传统酿造的结果。
“科技引领方面,习酒总是走在行业前面。”秦书尧认为,科技创新成就了习酒的特质。
站在行业当下倡导新质生产力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革的新关口回看习酒的历史进程,深植于企业血脉之中的创新基因,让习酒在白酒行业中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前瞻性。
2024年,习酒发布实施《创新文化手册》,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科研层面,习酒累计开展各类创新项目76项,申报获批省级项目6项,累计发表科技论文80篇。
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数字化解构与再创造,习酒正在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中,逐步将酱香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化符号,将科技创新升华为品牌精神的具象表达。
在今年3月20日春分,习酒发布的品牌故事宣传片《𩹉》中,那条譬喻习酒从大山走向世界的鰼鱼,串联起习酒在黄金坪七十余年的创业史,或许便可看作习酒人创新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
这种贯穿始终的创新精神,既是习酒在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竞争力的底层密码,也是塑造品牌独特性的核心驱动力。
而从大山深处的小作坊,到如今驶向世界的酒业巨舰,习酒发展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营收数据的增长,也不止于企业规模的扩大。
作为习水产区的龙头企业,习酒更为当地带来产业延伸的乘数效应、品牌塑造的区域名片效应,以及发展的民生红利。
君子品格,商业向善
习酒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具备7万余吨的优质基酒年生产、6万余吨年包装能力及35万余吨的基酒贮存能力,支撑起了习水产区的半壁江山,成为引领贵州酱香白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具象来看,习酒努力增加地方财税收入,提供就业岗位,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称得上是习水县当地经济的“压舱石”。
同时,通过支持黔北地区老百姓种植高粱,习酒还带动1.6万余农户增收;并潜心打造“半坡山色”农特品牌,扶持本土高品质农特产品,助力“黔货出山”……
习酒对于贵州当地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推动和助力,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的增长上,更体现在对区域经济生态的深度赋能。从产业链到民生福祉,习酒以“君品文化”为内核,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
此外,社会公益层面,习酒连续18年开展“习酒·我的大学”大型主题公益奖学活动,累计出资1.49亿余元帮助2.4万余名优秀学子圆梦大学;携手习酒全国经销商、贵州省慈善总会设立“习酒·吾老安康”慈善基金……用实际行动书写温暖答卷。
凭借在支持社会公益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突出贡献,习酒多次荣登中国企业慈善公益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慈善公益500强榜单,并荣获“全国优秀社会责任企业”“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突出贡献者”等多项荣誉。
习酒提出“君品文化”,并提炼“崇道、务本、敬商、爱人”的核心价值观。现在看来,这早已是根植于企业经营血脉的价值准则。
崇道于自然,务本于民生。“君品文化”的提出,源于习酒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同时也是习酒商业逻辑与人文精神的共生。
习酒不仅将“君品文化”体现在企业的公益行动和经济贡献上,更体现在其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和践行上。
恰如汪地强所言,君子之行,讲究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君子的使命,更是其精神的体现——以公心干事创业,以德行服务社会;君子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核心是承担社会责任。
“习酒将一如既往投身公益事业,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博爱、兼济天下’的君子胸襟,转化成为大山人民谋求福祉的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诠释君子担当。”
可以看到的是,从环境保护到产业转型升级,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习酒以“君子之德”为内核的商业实践,为中国传统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样本。
而在习酒发展历史细节中的各种片段,正暗合“十四五”规划中“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产业协同”的转型逻辑。
或许这正是习酒给予行业最珍贵的发展思考之一:在产能扩张与生态容量的博弈中,在传统技艺与数字革命的碰撞里,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找到那些既能延续历史基因、又符合未来趋势的“最大公约数”。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当关于酱香白酒酿造生产以及环保监测的相关数据,实时显现在习酒科技中心的智慧大屏上,我们看到,习酒的创新实践、绿色可持续发展,都正在重塑酱香白酒的产业价值体系。
▎在空中眺望,绿得透蓝的赤水河水像一条碧净的绿腰带,绕着习水产区蜿蜒顺江而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