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云酒头条受邀参加了泸州老窖和江南大学联合举办的博士后论文评审,见证了一位博士后诞生。


会上,与会专家评审一致认为,作为研究白酒风味国际化的第一个博士后,赵金松在行业创新转型升级中,找准了方向,研究具有重要的开拓性和极高的实际应用价值,表明赵金松博士具有极强的科研能力和研究实力,准予博士后出站。


这样的评价和推崇,对一个技术人才来讲意味着高度的肯定。赵金松是位什么样的技术咖?




研究白酒风味国际化的

第一个博士后


此次赵金松博士后出站评审在成都举行,赵博士的两位培养导师——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沈才洪,以及五位专家评审——四川大学石碧院士,廖学品教授,四川理工学院庹先国校长,许德富高工,泸州市酿酒科学研究所专家唐玉明,和有关专家和领导约三十人参加了报告会。


评审组一致认为,赵金松的课题研究顺应了白酒国际化趋势,是白酒露酒化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有效将白酒独特的优势保留,又洋为中用,首次将橡木桶贮存技术嫁接在白酒上,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白酒筑起一道新的防火墙……


为什么赵金松的博士后出站评审受到这么多重量级行业人士的关注和讨论?这位新鲜出炉的赵金松博士后什么来头呢?



除了此次刚刚新增的博士后头衔,赵金松身上的标签还有很多,有泸州老窖集团技术中心副总、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泸州质检所副总工、四川理工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白酒评委、青年白酒专家、四川省科协创新标兵、泸州市科技领军人才……



因为爱情,从安徽到四川


2004年,赵金松从产美酒的安徽,来到另一个产美酒的四川,到四川理工学院攻读发酵工程硕士。


第一次到泸州老窖的时候,赵金松便被罗汉基地那面画着百酒图墙给震撼到了。他仿佛闻到了梦里小时候父亲喝酒时的那一缕酒香,看到了泸州老窖对酿酒技艺的传承,体会到一个大企业对工匠精神的坚持。赵金松从内心里产生对泸州老窖的向往。


也因为这份向往,赵金松在做课题的时候异常认真,整天泡在泸州老窖当时的14车间,上甑、摊凉、蒸馏……先不提工作环境,主要每一项都是体力活。但是赵金松却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



赵金松的导师沈才洪评价说:“赵博士的勤奋有目共睹,一直坚持在酿酒一线做科研,是在生产中快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技术中坚力量。很多人认识他,就是因为老在生产一线看到他的缘故。”


也正是这种淳朴的表现,很多领导都看好赵金松这个潜力股。不仅有泸州老窖的,还有来自安徽省内的如古井贡、迎驾等多个企业的邀约。


而做出留下的决定,则是因为爱情。赵金松的妻子是他四川理工学院低两级的小师妹,本来计划回安徽的他,因为爱情留在泸州老窖。



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三次恋爱


留在泸州老窖的赵金松很快发现,泸州老窖如包容的长者,敞开胸怀给无数个愿意学习的员工成长的舞台。在这样的氛围里,赵金松开始了自己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三次恋爱,并一直持续至今。


2010年,赵金松到四川大学攻读发酵工程博士,师从石碧院士。



读博士期间,他还来到了国家酒检中心。作为白酒的检测天堂,这里有很多昂贵的精密仪器设备。赵金松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踏进实验室时的欣喜若狂,从初次见到这么多设备的震惊,到被允许使用的狂喜,再转变为利用这些“武器”发现酒中更多未知奥秘的小窃喜。


而在和酒检中心技术专家的交流,天天跟正式员工一样进行检测试验,赵金松的实验分析能力飞速提升,让酒检中心的领导同事都认为他本来就是团队中的一员,就适合这个工作。


也因此,博士毕业后,赵金松重新回到泸州老窖,同时在酒检中心兼职,继续用科学的手段探索白酒。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赵金松回母校做课题项目的一个指标检测,学院的领导问:“你有没有考虑,做一份传道授业的工作,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白酒?”


讶异的赵金松虽然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怀着对白酒的传承之心与对母校的感恩之心,毅然扛起教书育人的担子,接受新的使命投身三尺讲台。


但他又放不下对泸州的情怀,也割舍不了对泸州老窖、酒检中心的那份爱,赵金松只好开始奔波的双城生活。赵金松打趣说,幸好自贡和泸州离的不远,成自泸高速也给力,不然放弃哪一个我都舍不得啊!


对这段经历,赵金松形象的形容:“感谢泸州老窖的包容,让我在职业规划中,畅快的谈了三次恋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


但我们发现,这三个地方,其实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白酒。



开启对白酒爱的启发


在四川理工执教期间,80后的赵金松发现,在自己的成长记忆里,依然是那个刚到四川的安徽小伙子,突然面对一群90后,才发现青春原来是他们的。赵金松发现他授课的酿酒工程专业学生,不仅和自己有代沟,和他们自己选的专业竟然也有代沟。


不喜欢还选这个专业?


满脑子疑问的的赵金松开始对他们摸底。他发现家长们主动帮90后选择酿酒工程专业,并不是因为他们地处四川就对白酒有多少了解,而是出于“在四川造酒的好找工作”的原因。学生们对白酒也谈不上有多少喜爱,觉得那是老年人才喝的饮料,甚至还排斥白酒。


为了把中国白酒的魅力的传递给这些90后,赵金松决定,不能把自己装扮成陈年老酒,应该是从“牛尾巴”里流出的新酒,用甘冽辛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于是,赵金松在授课中加入演讲PK,带获胜队伍参观企业,把课堂搬到酒厂,吸引学生对酒类品鉴的兴趣,从而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90后们在赵金松的带领下渐渐入门,开始找到对白酒产生兴趣,对品鉴找到感觉。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白酒。赵金松还在学校举办了“寻找川理好舌头”品酒技能比赛,报名人数达到500多人,连外国老师和留学生也都加入进来。结果无心插柳,好多外国老师和留学生后来成为白酒粉丝。


四川理工学院校长庹先国“抱怨”道:“现在很多外国老师和留学生回国了,他们买不到白酒喝,很苦恼,天天从俄罗斯、从法国等地发来信息和邮件‘骚扰’我,这个事情赵博士得负责。”


对此,赵金松表示,我们可能误会了很多不喝白酒的人,不是他们不热爱,而是我们忽视了这份爱的启发。



求同存异推进白酒国际化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执教两年后,赵金松在和年轻人、外国人的沟通中又有了新的想法,决定到江南大学继续博士后深造,开始一段新的征程。赵金松的博士后研究方向是《基于风味导向的中国白酒国际化研究及应用》。


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赵金松希望让更多的年轻消费者,以及国外消费者能更容易接受中国白酒。


目前国内对于白酒国际化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保留原汁原味,另一种是顺应趋势。


前者主张通过孔子学院等形式文化先行,或者通过建立标准的形式,让标准先行进行国际化推广。但无论是文化还是标准,都是在意识形态上明晃晃的“入侵”,让老外们接受起来并不容易,甚至还会针锋相对的建立起防御壁垒。



赵金松的思考是,白酒的国际化一定是一个趋势和方向,能不能在中国白酒和西方文化之间找一个可吻合的点,让中国白酒越来越国际化呢?


他认为,正如中国白酒十二种香型,其魅力就是不同的风格风味,白酒在国际化中如果变成白兰地、伏特加,完全失去自我是没有意义的。但在白酒国际化过程中做一些风味适应性调整是可以的。


赵金松还类比道:“我们自己在没有消费指引的情况下第一次接触香味浓烈、口感刺激的饮品时,一开始很难接受。从没有接触过白酒的外国消费者可能也类似。”


正如周恩来总理在处理外交关系时,有其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即“求同存异”。白酒在其国际化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这一点,在保留自己原汁原味特色的同时,找寻与国外烈性酒的共通之处。


所以赵金松想到橡木与白酒结合,通过贮存容器的变化给酒体带来风味上的改变,使白酒闻起来既有洋酒常有的太妃糖的香味,喝起来又完全是白酒的原汁原味。研究成品在各个年龄阶层,国内外消费者间测评时,都被欣然接受了。尤其年轻消费者和外国消费者,都觉得比较容易接受。


这小一步看起来简单,但做到远比想起来难得多,赵金松在研究期间形成6项专有技术,其中2项获得专利授权。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赵金松今天的研究,也许只是往白酒国际化方向的一小步,但这个创新形式,或将引领中国白酒对接国际市场认同的纬度,真正融入国际化市场。



赵金松们正在改变酒业


不是只有去乌镇参加互联网大会的大佬才是改变世界的力量,各个行业里每个积极努力的一份子,都在改变世界的明天。


白酒也是如此。


行业里前瞻性的白酒企业,早已经开始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毕竟每个个体的成功,都离不开背后的那份支持。如赵金松在演讲的最后就提到对自己公司泸州老窖的感谢。


泸州老窖作为行业领先的企业,早就以项目开展为纽带,搭建起高端人才培养平台,包括国家人社部授牌的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张良酿酒技能大师工作室,教育部授牌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首批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通过人才集聚效应,为公司的发展培养了人才梯队,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也正因此,未来,还会有更多诸如赵金松一样踏实谨慎的白酒技术中坚陆续出站。赵金松博士后的意义在于,他的博士后研究成果纯粹以专业学术为导向,符合白酒发展趋势,且极具实用价值和意义。也因此,他或将成为行业标签样的人物,推动技术导向成为白酒行业的变革方向。


关于赵金松,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