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田洪涛
一瓶茅台酒的价值,早已超越舌尖的酱香。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在李寨村划下战略分界线后,一场白酒行业的变革便悄然开启——未来的竞争,是价值观的博弈。
爱人者,人恒爱之。从鸿星尔克因捐款引发“野性消费”,到白象方便面因扶助弱势群体赢得全网支持,消费者的选择正从单一的产品偏好转向对企业价值观的深度认同。
茅台的“李寨村会议”,无疑为此做了进一步注脚。
█ 共富者进
亿星集团荣誉董事长、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士强,便是茅台价值观落地的典型实践。
十一年间,他投入2.2亿元帮扶资金,让一个国家级贫困村变为了人均收入2.9万元的“共富样本”。他修路架桥、捐资助学、设立分红基金,善举让商业有了温度,渗透至乡村的每个角落。孤寡老人重展笑颜,寒门学子圆梦学堂,村民从土地收益中触摸尊严。
对此,网友评价一针见血:“同行仍陷于渠道厮杀的泥潭时,李士强已用责任担当证明——经销商的价值不在销量,而在能否点亮他人的生活。”更有观点认为,李士强将茅台的“顺天敬人、明理厚德”精神深植故土,让乡村振兴与企业文化实现共振。
这一案例折射出茅台的新商业伦理,企业价值观与社会责任并非对立,而是彼此滋养。“李士强”等个体善举升华为企业的集体行动时,茅台的品牌形象便超越了“逐利”标签,成为“产业链终局是民生”这一共识的践行者。
█ 扛责者同行
在茅台发起的“践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上,张德芹明确合作门槛:未来仅与“既能创利、更能担责”的经销商同行。“顺应国家大势、推动共同富裕,是茅台选择合作伙伴的核心标尺。”这一表态,不仅回答了“茅台向何处去”的战略命题,更重新定义了厂商关系的本质。
“企业是社会的器官,其存在意义在于解决社会问题。”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论断,恰与茅台的实践形成呼应。
面对行业库存高企、消费疲软的困境,茅台以“社会责任”打破“渠道依赖”,用“情感联结”弥合“消费断层”,将经销商从“利益共同体”重塑为“责任共同体”。这场价值观驱动的革新或许预示着,未来的竞争,必是责任力与商业力的双轨竞逐。唯有以社会责任为基酿造“共富故事”,方能真正占据消费者的心智高地。
█ 向善者生
商业需要更多“茅台式觉醒”:唯有以社会价值为锚,企业方能穿越周期、基业长青。
从李寨村的“产业+公益”模式,到茅台的“责任绑定”战略,无不印证社会责任与商业利润可深度共生。消费者愿为价值观买单时,价格战与营销术终将褪色。
张德芹借李寨村会议向行业宣告:茅台的真正对手并非同行,而是旧有商业逻辑的局限。当一瓶酒的价值被重新定义为“对土地的敬畏、对弱者的关怀、对未来的承诺”,茅台已跳出内卷漩涡,站上文明商业的高地。
品牌不朽的密码,始于向善的初心,成于责任的担当,这或许是商业最珍贵的启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