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猛
群山、秀水、诗文和蝴蝶,是进入金沙县源村的第一印象。
源村周围的山并不高,但连绵不绝,透露出别样的秀丽。偏岩河绕村而行,蜿蜒如玉带,自古便滋养村落与酒脉。路边屹立着镌刻诗文的奇石,自有文脉流转。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花间起落,每次振翅都诠释着无尽的盎然生机。
这里是酿酒的天选之地。
▎提到源村,葛明丛如数家珍
常驻源村的文化学者葛明丛介绍,金沙地区从明朝崇祯年间开始酿酒,已有近四百年历史,有“村酒留宾不用赊”的美誉。20世纪30年代,茅台镇酿酒师刘开廷引入茅台大曲酱香工艺,在源村酿造金沙美酒,也有近百年历史。
数百年酒文化沁润,早已让酒脉渗透进源村的每个角落。葛明丛特别提起一位源村爱酒老者的墓志铭,已经风化的墓碑上刻着:福地造为耆老墓,佳城堪比醉翁亭。这恰是源村人与酒共生的写照——酒不只是杯中物,更是浸透生活的肌理。
▎距离县城新厂83km的源村厂区,是金沙酿造的起点
作为贵州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产业集群特色品牌文化推广活动的重要组成,7月3日-4日,探香“赤水河谷 中国酱香”——2025贵州白酒摄影集中采风暨特邀媒体走进产区系列宣传推广活动,以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下称“金沙酒业”)源村厂区为起点,用镜头探访金沙酒业从历史到当下,从田间到车间的酱香传奇。
受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促进会委托,云酒传媒邀请省内外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独立摄影、摄像师等,分组深入遵义下辖仁怀、习水产区,以及毕节下辖金沙产区进行采风创作,用图文、视频呈现贵州酱香白酒产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魅力。
▎偏岩河是乌江上游的支流,顺着偏岩河走,走到头便是源村厂区的墙头,墙内是金沙酒业最老的车间——1951车间
山明、水秀、酒好的村落
距离源村厂区越来越近,摄影师放飞无人机,视野随着转动的机翼飞向云端,俯瞰整片村落。
树木繁盛的群山与波光粼粼的河流环绕着村落,屋前的院子里老人带着小孩在玩耍,酒厂中穿着制服的工人把一袋袋酒粮搬运进车间……
走进厂区,入眼便是酿酒师刘开廷的塑像。
▎1957年3月,酒师刘开廷再回源村,指导生产国营源村窖酒,成功酿出首批酱香型白酒,这被普遍认定为是金沙回沙酒的起始
刘开廷原名刘少生,清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初五日(1896年4月15日)生于贵州仁怀县安罗里(今茅台镇)窝子头,是茅台镇酿酒师。
民国时期,源村的齐家烧坊、义斋烧坊、车氏烧坊三大烧坊,都先后请刘开廷指导酿造酱酒。1957年3月国营金沙县源村窖酒厂成立,刘开廷举家搬迁到源村,指导酱酒酿造工作。1958年,该厂酿造出首批酱酒“金沙回沙酒”。
▎孙波
金沙酒业源村厂区生产质量岗孙波向云酒头条表示,父亲孙良程曾和刘开廷共事很长时间,在父辈的影响下,自己从小接触酿酒,“从制曲到酿造,几乎每个环节我都做过,一干就是几十年。源村厂区也是金沙酒业高端酱酒的核心基酒产地。”
▎孙波展示父辈曾使用过的培训讲义,新厂博物馆建成后,孙波把父亲工作时留下的老物件,如数捐献
在孙波父子两代人的职业生涯中,源村厂区经历了多次重大事件:1963年,源村酒厂酿造的酒品荣获贵州八大名酒称号;1985年源村、鼓新、大水三家窖酒厂合并为金沙窖酒总厂;2007年,原金沙窖酒厂改制为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
到2023年,华润酒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华润酒业”)入主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开启老酒厂新阶段。孙波表示,华润酒业入驻后,在品质、技术、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在酿造车间,摄影师纷纷把镜头对准挥汗如雨的工人,记录下他们酿造美酒的瞬间。
云酒头条与工人交流发现,他们大多是本地人,甚至一家的劳动力都在酒厂工作。一位酿造工说:“在酒厂干活,心里踏实。不用大老远跑外头打工,下班就能回家干点活儿,晚上还能陪着孩子写作业,挺好的。”
酒厂与村落,已经血脉相连。
从制曲到酿造,源村厂区的酿酒人传承了酱酒12987的传统酿造技艺,延续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酒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脉,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奔头与希望,在时光里酿成一坛绵长的岁月陈酿,越品越有滋味。
抽穗的高粱迎风起舞
离开源村,采风队伍走进了高粱基地。
在金沙县岩孔街道东光社区,有一片如海的高粱地,它们是金沙酒业的美酒根基。
时值七月初,流火的阳光洒在翠绿的高粱地,刚刚抽穗的高粱铆足力气吸收着每一寸阳光,高挑的秸秆随风起伏、沙沙作响,像是大地哼唱的酿酒序曲,摄影师的每张照片、每一帧视频,都充满生命的韵律。
▎35度的外温,这不过是杨航日常工作中最普通的一个下午,他身后是金沙酒业的万亩高粱基地
金沙酱酒酒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沙酱酒投资公司”)高粱项目负责人杨航向云酒头条表示,金沙县的二十三个乡镇共有约二十五万亩红缨子高粱种植基地,亩产700斤左右,除满足茅台和金沙酒业以及全县其他酒企,还销往遵义的仁怀产区和习水产区。
据杨航介绍,这些高粱几乎都采用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繁育的红缨子高粱,酒企购买种子,委托公司发放给农户。金沙酱酒投资公司还免费发放有机肥、定期组织培训,对高粱长势进行跟踪管理。
高粱成熟后,金沙酱酒投资公司再进行统一收储,经过处理后交付酒厂。统一管理的订单式农业,让大量农户受益。
▎罗应洪在高粱地旁查看长势
高粱种植大户罗应洪种植了20亩高粱地。看着长势喜人的高粱,他满是欣慰:“今年的雨水很充足,高粱的亩产可能超过700斤,有些优质的田块可能达到800斤。公司和我们签订了3.6元/斤的保底收购价,如果行情好,也随行就市,心里踏实。”
和他一样心里踏实的还有东光社区居民袁玉贵。与罗应洪流转大量土地种植高粱不同,他家的4亩高粱地均是自有土地。提起高粱种植,袁玉贵满面笑容说:“现在种植高粱,年收益超过以前种玉米的两倍,农村消费低,每年一万多的收入基本够家里的生活。”
在东光社区,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
▎何丽(中)介绍东光社区的高粱种植情况
据金沙县岩孔街道东光社区总支部副书记何丽介绍,社区高粱种植面积共有2800多亩,涉及农户700多户,90%以上的家庭都种植高粱。其中,金沙酒业订单718亩,涉及农户310户。高粱种植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基本满足农户的日常开支。
▎高粱种植户曾先强一家在房前合影
此外,社区定期统一对农户进行培训,包括预防恶劣天气、预防虫害、机械使用等内容,帮助农户把高粱种好。种植户曾先强感慨:“以前种玉米都是自己一锄头一锄头挖,现在从育种到收高粱,都有小型机械,省力很多。”
▎面积25万亩,高粱种植已成为金沙县财政收入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板块
镜头之外,无数个如罗应洪、袁玉贵般的农户,种植出皮厚粒小、单宁适中且支链淀粉含量极高,适合12987传统酱酒酿造工艺的红缨子高粱。这成为金沙酒业高品质酱酒的天然底色,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在东光社区的采风活动中,有无数珍贵的镜头,但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漫山遍野的高粱地,就是农民脸上的笑容。他们黝黑的面容在镜头里,开出了绚烂的花。
每一个人都不简单,每一瓶酒才放光彩
结束东光社区采风后,摄影师们又探访了金沙县大水的金沙酒业总部。厂区高低错落的树木掩映中,“每一个人都不简单,每一瓶酒才放光彩”的标语十分醒目。
摘要和金沙回沙系列白酒,就从该厂区包装入库,销往全国。目前,金沙酒业共拥有员工3600余人,固定资产达45亿元,年产基酒达2.4万吨,储能规模7万吨。
2024年,国家商务部为金沙酒业授牌“中华老字号”;根据“华樽杯”中国酒类品牌价值排行榜,2024年金沙酒业双品牌价值合计2459.53亿元。
这是一条向上蜕变,乘风破浪的路。
▎从1963年至今,温贤民与金沙的相识和交往,超过了六十载
原金沙县县志办主任、《金沙窖酒厂厂志》编撰者温贤民,已年过八旬。1963年刚参加工作,他就与金沙酒业结缘,见证了金沙酒业的蓬勃发展,留下20万余字珍贵手稿。
温贤民回忆:“80年代金沙县委、县政府提出振兴金沙的经济,酒产业发展提上日程,金沙酒业的发展也愈发欣欣向荣。从金沙回沙酒到摘要,再到华润酒业入主,金沙酒业在品质和赞誉的加持下广受追捧,成为金沙县经济的重要支柱。”
这也是一条经历几代人艰苦创业,持续发展的路。
▎历经酒厂发展的各个关键阶段,张天泽对金沙酒业的见解,相当深刻
在金沙酒业工作30多年的张天泽,担任过副厂长、副经理、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等多个职务,是金沙酒业奋斗历程的亲历者和推动者。1986年10月,张天泽调任金沙窖酒厂。紧接着,金沙窖酒总厂成立,各分厂实现原材料、生产工艺的全面统一,进入快速发展期。
两年后,金沙回沙酒荣获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名噪一时,销售攀升。谈及金沙酒业的发展,镜头下的张天泽陷入回忆,过了好一阵才说:“当时的酒都有指标,要完成省上规定的生产任务,剩下的酒才能对外销售。一度紧张到每个户口都只能限购一瓶,非常受欢迎。”
有了老一辈的奠基,金沙酒业在新时代也充满活力。
▎魏燕龙(右)与张天泽(左)
金沙酒业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魏燕龙2007年到金沙酒业任职,恰好碰上金沙酒业的高速发展期。魏燕龙说:“2007年到2012年,是白酒发展的黄金期,我们抓住这个窗口,在5年内把产能从不到1000吨提升到1.2万吨,主抓省内市场。”
不只扩产,金沙酒业还不断吸纳优秀大学生。魏燕龙介绍:“2007年之前,酒厂的大学生特别少,后来我们从贵州大学、贵州轻工职业大学等高校招收大学生,他们现在大多已经成为公司骨干。”金沙酒业酒体设计总监韦贺丽,便是这一时期进入金沙酒业。
由于产业与人才双管齐下,历经周期波动,金沙酒业依旧稳健向上。到2023年,金沙酒业已走向全国市场,成为酱酒的一张重要名片。
这一时期,金沙酒业的技术研发体系也越发成熟。据悉,金沙酒业技术中心已建成技术检测、技术管理和技术研发三大模块,建有原材料分析室、理化分析室、色谱分析室、酒体研发室、酒体品评室等专业技术场所。
人才方面,金沙酒业也有良好积累。截至目前,金沙酒业拥有技术骨干8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国家白酒评委2人、贵州省白酒评委10人、国家一级品酒师23人、二级品酒师35人,国家高级酿酒工程师31人。
▎17年前,因为热爱,韦贺丽走上了品酒师的道路;而今天,韦贺丽和他的学生们,已成为金沙酒业勾调品控的中坚力量
在技术中心的韦贺丽工匠室拍摄时,韦贺丽与云酒头条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她看来:“我们不是站在品酒师的角度,而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判定一瓶酒,消费者闻着很好闻,喝着很好喝,喝了不上头,这瓶酒才真的完美。”
为保持良好的品评敏锐度,韦贺丽多年来都保持良好的作息,遇到任何事情,都尽量保持心态平和。女性都爱美,但韦贺丽很少化妆,也从不喷香水,“我也想啊,但哪怕淡淡的香水味,到了办公室,都会影响嗅觉的判断。”
无数如韦贺丽这般的科研人员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才有了金沙酒业产品品质的不断提高。
▎无论男女老少,金沙酒业的一线酿酒工人均出自本地,与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产业的广大从业者一样,生活与工作的理想状态,从来是“安居乐业”
从技术中心出来后,摄影师们到了酿造车间,把镜头对准另一群了不起的金沙酒业人,持续酿造着好酒。一位00后女员工说:“我以前在物业公司工作,2023年到了金沙酒业,摊晾、上甑这些酿酒的活儿都干得特别熟。”
从酒厂离开时,又看到那句“每一个人都不简单,每一瓶酒才放光彩”。这既是凝练的总结,也是金沙酒业穿越历史、走向未来的根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