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田洪涛


赤水河畔的酒香,正随着国际化的浪潮漂洋过海。4月,在贵州省商务厅主办的2025年白酒出海专题培训会上,“出海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的论断引发行业共鸣。


这场集结150余家酒企的会议,不仅为贵州白酒绘制了“集群作战”的出海路线图,更与贵州茅台同期公布的海外成绩单形成呼应——2024年,茅台海外营收突破51.89亿元,同比增长19.27%,增速首次超越国内市场。


当“内卷”成为国内白酒行业的高频词,一场以“出海”破局周期调整的战役悄然打响。


相关阅读

对话国际化专家张炸力:中国白酒出海的四大难点和机会


█ 八仙过海


贵州白酒出海步履铿锵。贵州省酒文化研究会会长梁正告诉云酒头条,“国内白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增长空间逐渐收窄,对于想要继续保持高增速的白酒企业而言,出海是必答题。”


正如梁正所言,今年以来,中国白酒头部企业纷纷加码海外市场,通过差异化路径构建竞争优势:


茅台围绕品宣体系、法规体系、产品体系、渠道体系、价格体系和政策体系等“六大体系”推动白酒出口,目标至2035年最终实现国际化。


五粮液提出“五个紧跟”策略,即紧跟中国经贸、中国企业、中国制造、中国文化、中国餐饮走出去。同时,在“12.18”大会期间,五粮液首次组织召开大型国际经销商恳谈会,探讨全球布局新模式。


汾酒把“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酒类品牌”作为复兴纲领第二阶段目标,并制定了从本土国际化、试点国际化到极致酿造国际化的“三步走”战略思路。


泸州老窖持续以酒为媒,通过与国际文化界、体育界的深度合作,跨界融入体育、艺术、时尚等多重领域,讲好老窖的故事。


……


2025年,中国白酒或将真正进入“航海时代”。


█ 海路茫茫


存量竞争的时代,出海或许是破解内卷的不错选项。


事实上,白酒出海也的确小有渔获。2024年,白酒全年出口额9.7亿美元,增幅20.4%,出口量1.64万升,增幅6.3%,占出口酒总额的51%,成为中国出口第一大酒类。


但这个数据经不住比较。1.64万千升的出口量,仅占国内白酒产量的0.39%;9.7亿美元出口额,仅占海外全球烈酒贸易的2.4%,较21.25亿美元进口烈酒规模差距显著。


白酒出海任重而道远。


当云酒头条就白酒国际化的问题,对话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白酒国际化首席顾问张炸力时,他连连摇头:“2.4%的占比,白酒远远谈不上国际化,只能算是出口或出海。如果单纯就酒企讲,唯有青岛啤酒的出口能算得上国际化,毕竟已经卖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炸力表示,白酒出海要讲求长期主义,这是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拿国际市场要求修复自身,不断创新提升的过程。文化差异、标准差异、关税问题都要要求白酒出海不能急于一时。


█ 四海之内


正当白酒河海宴清之时,海雨天风不期而至。


4月以来,美国滥施关税手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贸易伙伴征收额外所谓“对等关税”,引发四海震荡。白宫对中国商品加征最高245%关税的激进举动,更暴露了其短视与盲目。风向突变,致力于出海的中国白酒企业一时“语塞”,刚刚扬起的船帆如何把控?


对此,张炸力称,白酒企业大可不必惊慌。“这次美国关税壁垒对中国白酒基本没有影响,毕竟我们的出口额只占全球烈酒贸易的2.4%,对美出口额约为0.58亿美元,仅占总出口额的5.9%,基数较低,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他表示,除了美国市场,白酒出海最起码还有三个市场可进一步开发:


香港市场活力日盛。去年10月,香港宣布调整烈酒进口税率,对进口价200港元以上烈酒降税,税率从100%降至10%。香港是白酒出海的桥头堡,每年约30%的出口白酒在此转口至东南亚、欧美市场。“香港有望复刻2008年取消葡萄酒税后的路径,成为亚洲烈酒交易与拍卖中心,助推中国白酒加速走向全球。”


东南亚市场潜力正逐步释放。华人华侨是中国白酒海外消费和推广的中坚力量。东南亚因其与中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华人族群比例高等多方面因素,逐渐成为中国白酒布局海外市场的主阵地。


非洲市场潜力可挖。近年来,中非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了颇具潜力的非洲市场。非洲不但华人华侨规模不断增加,当地消费者也越来越喜欢上中国白酒。“非洲市场大有可为,特别是低度酒的开发是很有潜力的。”


东边日出西边雨,四海之内风景异。白酒出海道阻且长。


█ 铸山煮海


行业人士分析,2025年中国白酒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为顺利出海提供了保障。


拟于6月正式实施的《白酒质量通则》国家标准,是白酒出海的一大利好。香港华夏酒业协会会长邹乾源表示,“《通则》通过标准化语言、工艺规范及国际化工具的应用,为中国白酒构建了清晰的技术与文化标识,不仅有助于降低国际市场认知门槛,更通过质量提升和形象统一,推动白酒从‘中国特产’向‘全球烈酒品类’转型。”


即使面对美国关税壁垒,中国白酒也可以因势利导,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中国白酒正好充分利用这一空窗期,弥补自己与国际市场的差距,无论是口感提升,还是故事传播,都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张炸力认为,中国白酒在讲故事方面要更国际化一些。要向黄酒、葡萄酒学习,讲口感、讲健康,不要一味讲历史。“毕竟我们蒸馏酒的历史就那么长,一跃跨千年的故事不易打动老外。”


另外,白酒出海不但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


“非洲、南美市场有着丰富的酿酒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点。”张炸力建议,中国白酒企业可以带着技术、设备,走进非洲、南美洲,与当地企业合作建厂酿酒,利用当地的原料、人力、品牌、市场、渠道等,完成产业转移,最终实现另一种意义的出海。


从茅台用70年沉淀海外市场,到各大酒企在东南亚实现突破,白酒国际化注定是一场代际工程。历史的经验给予启示:1900年啤酒初入中国时无人问津,百年后中国已成全球最大啤酒市场。中国白酒的全球化,或许也需要这样的耐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