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速读

AI阅读分析中...

从商周的鬯酒到唐宋的烧酒,从明清的蒸馏酒到现代的多元香型体系,酒类风味的演变不仅是技术革新的缩影,更是时代审美、消费观念与文化表达的深刻映射。


在新生代消费崛起、健康意识觉醒与全球化浪潮的多重驱动下,白酒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风味创新自然也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战场之一。


日前,源坤教育科技发布了万字内容的《中国白酒风味发展趋势报告》(下称《报告》),从白酒风味演变的驱动因素、白酒风味发展整体趋势、主流香型白酒风味趋势等维度呈现白酒风味的发展方向。


风味演变的六大驱动


什么是白酒的风味?


根据国家标准《白酒感官品评术语》,风味是白酒品尝过程中香气、口味和口感等刺激产生的综合感觉。


白酒风味不仅包含个体的主观体感,同时也涵盖了客观的酒体物质特性。拥有较长发展历史的白酒,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味取向一直都在变化当中。


《报告》给出了白酒风味变革的六大驱动因素。


● 时代审美:从“烈香冲击”到“轻饮体验”


过去十年,白酒消费往往以“香大、劲足”为审美核心,消费者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现在,随着中产阶级崛起与理性消费观念普及,消费者更倾向于复合香气、口感协调且饮后舒适的产品。


图片

▎42%vol的第七代海之蓝便突出绵柔、纯正、醇厚及粮饭香的独特风格。图源/洋河股份


例如,洋河的“绵柔口感”理念成功引领行业从“浓烈冲击”向“轻饮体验”转型,其旗下42%vol产品销量占比超80%,印证了低醉酒感与饮后愉悦感的市场价值。


● 地域偏好:风味地图的气候密码


中国白酒的地域风味差异,是气候、水源与饮食文化的共同产物。比如北方往往偏爱清香型的干爽利落,川渝钟情浓香型的厚重悠长,江南则青睐兼香型的细腻温润。


但现在,“一方水土养一方风味”的逻辑,正随着品牌的全国化与国际化进程被重新解构。例如,川酒企业通过降低刺激感开拓南方市场,而国际品牌则调整酒精度与香气表达以适配海外味蕾。


● 多元个性化:人人有个性,人群有共性


年轻群体追逐新派果味小酒满足社交需求,商务场景偏好高端品牌彰显仪式感,小众爱好者则执着限定工艺与收藏价值。


▎泸州老窖“冰JOYS”背后的语言是白酒的品饮、表达方式的时尚多元,更能融入不同场景下的生活点滴。也是白酒年轻化的重要一步。图源/泸州老窖


风味体验,千人千味。在消费升级大趋势下,消费动机从生理需求转向身份表达,促使企业以多元创新回应分层需求,挖掘“个性中共性”的风味偏好。


● 科技赋能:从经验到数据的风味革命


现代科技正重塑白酒风味的底层逻辑。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窖泥微生物群落的风味密码,人工智能调配实现精准酒体设计,微氧老熟技术提升酒体圆润度。例如,剑南春通过“一低、二长、三控”工艺优化,使酒体香气层次更加立体,甜润感与净爽感兼备。


● 健康导向:低负担风味的崛起


健康消费浪潮推动白酒从“高刺激”向“低负担”转型。


数据显示,35%-42%vol的低度白酒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同时,企业通过保健酒品类,在白酒中添加枸杞、人参等植物提取物改善健康属性,保留风味层次。例如,泸州老窖的养生酒系列覆盖10余款产品,精准切入健康养生赛道。


▎41.8%vol的泸州老窖·绿豆大曲X15既契合了年轻群体对颜值的追求,亦呼应轻负担生活的精神内核。图源/泸州老窖养生酒


● 可持续发展:绿色酿造的风味红利


绿色酿造理念正成为风味创新的新增量。有机高粱、生态稻米等原料提升酒体纯净度,智能化发酵与能量回收系统减少碳排放,环保包装材料优化酒体陈化。例如,部分企业采用橡木桶陈化技术,在提升风味复杂度的同时践行环保责任。


“六大驱动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果要选出对白酒风味未来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时代审美无疑是核心。我们有一句话是‘没有一直的好酒,只有时代的好酒’。”


源坤教育科技联合创始人、技术总监邹强表示,时代审美不仅是消费者对美的认知,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消费价值观,受到经济、文化、科技、生活方式、健康观念等多重因素交叉作用的影响,最终决定市场对白酒风味的主流取向。


“酒企要适应时代审美的演进,需要在坚守传统风味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创新,契合现代消费者的偏好。这意味着白酒风味的未来不会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在“守正创新”的理念下,持续调整、进化、拓展。”


风味趋势:从单一到多元的进化路径


整体来看,白酒风味的变化,仍由消费市场决定。《报告》认为,当下白酒风味变化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 中低酒度的市场扩容


普华永道数据显示,中低度白酒市场规模达4500亿元,占消费总额近半。其中,江苏市场50%vol以下产品销量占比超80%,国窖1573低度产品与河北38%vol国窖的销售数据,印证了中低酒度产品的场景适配性与品质升级趋势。


图源/泸州老窖官方旗舰店


● 体感革命


行业从“饮前香气”竞争,转向“饮后体感”优化。“不上头、不口干、醉得慢、醒得快”的低醉酒感成为核心诉求,丰谷等企业通过工艺改进降低饮后负担,推动行业从风味竞争向体验经济转型。


● 重视香雅、味醇、余味爽


白酒风味的核心在于“香、味、余味”三者的平衡统一,传统的白酒品评多强调香气的浓郁与风味的个性,而当下追求的“香雅、味醇、余味爽”的趋势更加注重风味的“五度”:柔和度、丰满度、谐调度、纯净度、持久度。


在这一趋势下,现代白酒的风味表达已不再停留于单纯的香气浓烈或口感刺激,而是追求更精细化的风味结构,使每一阶段的体验都能达到平衡与舒适。


● 风味的细分与融合:差异化竞争的新赛道


风味细分,如浓香型衍生出绵柔、柔雅等子品类,清香型通过延长发酵时间提升复杂度,酱香型分化出清雅、绵柔等新风格。



图源/金种子酒业


风味融合,如金种子馥合香整合浓香、酱香与芝麻香,大兼香模式通过科学勾调实现风味互补,为消费者提供层次丰富的饮用体验。


● 健康与风味的双轨驱动


企业通过“内导外加”策略实现风味与健康的平衡:一方面优化发酵条件提升健康风味分子含量,另一方面开发草本配制酒满足功能诉求。劲牌的草本白酒与泸州老窖的养生酒系列,成为健康化转型的标杆案例。


同时报告还给出了浓清酱几大主流香型的变化趋势:



风味创新行动指南:关键在“科学”


当消费者的味蕾需求与文化认同重塑行业风味趋势的时候,白酒风味的基因图谱正在被科学解码。


在科学的加码下,风味创新不再是单纯的技艺传承,而是科学、体验与市场的三维共振。在《报告》给出的酒企风味创新策略中,科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现在,企业正通过风味科学化的方式,将传统的经验传承转化为数据驱动的精准调控。如借助代谢组学、风味组学等技术,企业能够优化制曲、发酵与储存环节,从而实现风味的稳定表达。



与此同时,个性化体验的深化正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情感连接的重要桥梁。


智能调酒师、气味测试卡等创新工具的引入,让消费者能够直接参与到风味的定制与探索中;定制化服务则进一步满足了社交、收藏等多元场景的需求,使白酒不再只是饮品,而成为一种文化表达与身份认同的载体。这种互动经济的兴起,不仅增强了消费者的品牌黏性,也为风味创新注入了更多活力。


此外,地域风味的强化则为白酒品牌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辨识度。通过地理标志与产区概念的建立,企业能够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全球化的表达。


例如,贵州酱酒以“赤水河产区”为核心IP,打造了“风土潮源”的故事,成功提升了国际市场的文化认知度。这种风土叙事不仅延续了传统酿造的地域优势,也为白酒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赤水河也被称为“美酒河”,是催生中国酱香白酒主产区的“黄金河”。


健康化转型则是白酒行业应对现代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当下,低度化与功能化的双轮驱动,正在为白酒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同时,风味表达的优化正在改变消费者对白酒的认知方式。更具象的表达方式,如木质陈香、香蕉香、菠萝香等具体描述,使消费者能够快速理解酒体特征,形成直观的感官体验。而风味剖面图的可视化呈现,通过色彩、条形图、雷达图等形式,将白酒的香气、口感、余味等特征具象化,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沟通力。


最后,需要推动白酒品鉴的专业化以及消费者教育的深化。通过开发气味测试卡、风味识别卡等辅助工具,不仅能帮助消费者更精准地识别和比对不同风味的特征,也提升了品牌的专业性和市场影响力。这种教育式的创新,不仅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白酒的风味密码,也为品牌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可以看到,从曾经香型、酒度的多元化发展,到如今绿色、健康的主要驱动,每一种趋势都折射出行业对品质、体验与文化的深度思考。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同时,中国白酒的风味进化,是传统酿造技艺与当代消费需求的动态博弈,同时也是科学构建与科学表达的深度融合。


邹强认为,现代科技的介入不会削弱传统酿造技艺的核心价值,反而能够放大其优势并提升其表达方式。


“科技是传统白酒技艺的助力者,而非颠覆者,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创新与传统。我们要牢牢抓住‘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原则,让白酒在科技的加持下,既能保持原有的风味和文化根基,又能适应现代消费需求。”


通过风味数据库、微生物研究等技术手段,白酒企业能够精准解析风味物质的形成与变化,实现品质的可视化与稳定化表达,也能够将风味密码和品质价值,进一步传递给消费者。


未来,白酒企业唯有以消费者为中心,以科技为引擎,以文化为底色,方能在风味竞争的长跑中续写千年酒脉的新传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