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阅读分析中...
在近期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下称泸州酒博会)上,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发布了《中国酒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其中提到,中国酒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以技术和创新驱动生产。
与其他行业追求“从0到1”的颠覆逻辑形成鲜明对比,酒行业的创新更接近于“进化”而非“革命”。
尤其是酿酒行业,既要坚守千年传承的工艺与文化根基,又需通过现代技术应对市场变化与消费需求升级。在这个过程中,酒行业需要一些“创造性张力”。
由易到难、重点突破
重新诠释千年匠心
3月28日,泸州酒博会召开同期,以“酒韵千年,智酿新篇”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酒业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大会在泸州举行。
期间,据泸州老窖酿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辉介绍,泸州老窖依托生物技术、装备升级和绿色技术,实现制曲、酿造等关键工序的智能化改造。其黄舣酿酒生态园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后,出酒率提升10%、主体香味提升20%,吨酒综合能耗节省了35%以上。
▎位于四川泸州的黄舣酿酒生态园 图源/泸州老窖
白酒酿造工艺复杂且环环相扣,从发酵、制曲到原料处理、蒸馏、老熟陈酿,再到勾兑调味,各环节之间存在高度依赖的协同关系,这使得影响白酒产量与质量的工艺参数极为繁多。
在传统酿造模式下,许多环节高度依赖经验与人工技艺,尤其是上甑、摊晾、拌和等工序,对人工操作的依赖程度极高。这种模式一方面在成本与效益之间难以兼顾;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过程缺乏标准化,白酒质量波动较大,难以实现统一的质量控制。
如今,随着数字化技术与自动化工艺的引入,白酒企业正逐步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数字化与智能化。
泸州老窖、劲牌、国台等知名酒企均围绕传统酿造工艺(制曲、发酵、蒸馏)展开智能化改造,通过传感器网络、机器视觉、工业控制系统等技术实现关键工艺参数的数字化采集与控制,推动经验驱动型生产向数据驱动型转变。
从当前企业的实践来看,酿酒行业已实现在不同酿造模块中的智能化运用:蒸馏及自动摘酒已实现模块化、标准化;原料处理根据不同香型特点有成熟解决方案;发酵过程实现在线监测……
而往更深处探索,智能化改造的路径已经逐渐清晰。无论是高重复性的工作(如包装)、高劳动强度的环节(如制曲),还是高能耗的流程(如蒸馏),企业均选择从这些领域切入,验证了“由易到难、重点突破”的可行性。
这一路径的可行性不仅体现在技术的可操作性上,也为企业在复杂工艺中的逐步转型提供了明确方向。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改造的推进,各大酒企纷纷开启了技改转型。然而,这一过程中也不免引发关于“科技赋能”与“工艺传承”之间辩证关系的讨论。
人工会不会被完全取代,如何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保留传统工艺的核心价值,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以当前发展迅速的AI为例,前阿里巴巴高级技术专家冯吕铭提出,AI技术已经从弱人工智能(感知与识别)向具备推理能力的强人工智能过渡,但行业专用模型仍需与专家经验相结合。
“尽管AI短期内不会完全取代人类,但企业若不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便可能被时代所淘汰。”
冯吕铭建议企业通过培养AI使用策略(如用大模型辅助决策)、数据治理和知识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智能化应用落地。
由此可见,真正的冲突并不在于科技与人工的对立,而在于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更精准地实现传统工艺的价值内核。
匠心并不等同于手工操作。例如,日本清酒品牌獭祭通过自动化设备精准控制发酵温度,法国葡萄酒庄利用光谱仪检测葡萄成熟度……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匠心的本质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而非固守特定的生产方式。
智能化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工艺的取代。智能系统主要替代的是重复性体力劳动,如“抬甑桶、踩曲块”等环节,而勾调工艺、风味把控等核心技艺仍由大师团队掌控。
标准化也并不等同于同质化。以国台为例,企业将传统工艺拆解为1071项指标,通过数字技术固化工艺精髓,避免因人工差异导致品质波动。
当前酒行业的转型实质在于用21世纪的技术语言重新诠释千年匠心。这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更是对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智能化改造,酒企不仅能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实现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传统酿造与数字技术的交汇点上,酒企正以“坚守核心工艺”为基底,同时加速技术迭代,在这背后,那些深耕行业的创新者更懂得如何用科技破局。
酒企转型背后的科技力量
在这场转型浪潮中,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以智囊团的身份,携数字化工具叩开酒企的大门,为传统酿造行业注入创新动能。
泸州酒博会现场,东方电气启能(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何航告诉「好酒地理局」,在充分尊重、理解传统酿造工艺的前提下,公司利用工业机器人、传感、控制设备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装备与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数据+算法+工艺”的控制下完成生产酿造全过程,精确监测和调控酿造环节的关键参数,可提升20%-30%的生产效率、提高中段酒比例1%-5%、节约用水30%-50%、减少3/4的人工,实现“传统工艺+智能设备+数智化技术”融合发展,保证基酒的一致性和品质稳定性。
展会的另一个角落,一条柔性机械线亦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博尔特公司引入的高性能索驱动技术源自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院士领导的索驱动结构动力学课题组,清华大学邵珠峰教授创新性地在高速并联机器人上应用了索驱动结构,实现机器人精度、负载、运动范围、效率和功耗等关键性能的突破。
现场,博尔特公司酿造部副总经理梁艳向「好酒地理局」解释,该技术原理类似FAST射电望远镜的“眼球”追踪系统(或足球赛场“蜘蛛摄像机”),相比传统关节机器人,具备高精度、大空间、低能耗、高性价比优势,且完全国产化,无“卡脖子”风险,可以实现:载荷提升67%、精度提升50%、工作节拍提升25%、成本降低40%、功耗降低30%。
“公司已于2024年初启动了“智能酒厂”研发项目,泸州酒博会后项目组就会到泸州老窖进行调试使用。”梁艳透露。
类似的科技创新正广泛渗透酿酒行业。相比传统酒企,科技企业可能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路径拥有更清晰的结构性认知。
中科裕盛固态发酵智能装备联合创新中心副主任冒益海认为,在酿酒微生态系统未完全科学解释清楚之前,数智创新将长期与传统工艺共存,并形成微妙平衡。基于此,他提出了智能酿造的发展趋势:
措施层面:实现非关键环节的智能化,如物料转运;重点针对科学机理相对清晰的关键环节,如蒸馏;未探索清晰的关键环节则保持传统。
设备层面:向标准化、模块化、系统化、集成化发展。
软件层面:基于传感器在线检测技术收集关键数据;关键工艺参数、能源消耗、设备状态、生产时序等最终实现;数据闭环,将手工技能转化成流程参数。
此外,泸州智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晓飞提出分阶段推进智能化战略:夯实数据采集基础,构建酿造工艺模型,验证AI决策有效性,最终形成自感知、自优化的智能生产系统,推动多香型酿造标准化。
上述观点进一步验证了智能化不是对千年技艺的颠覆,而是通过数据桥梁将经验认知升维为可计算、可扩展、可传承的新形态。
在酒企与科技企业的协同努力下,酿酒行业正通过传统工艺精髓的坚守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开启新篇章,这种“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不仅强化了行业的文化厚度与市场活力,更以科技匠心构筑起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目标层面:坚持品质优先;依托传统工艺,将传统经验提炼为工艺参数,输入四化酿造系统进行控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