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的《观刈麦》,描绘了一幅五月芒种时节的农忙场景。
芒种,忙种。芒种一词,最早出自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中:“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芒种有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初荷长出新叶,晚蔷薇愈发娇艳,螳螂的幼虫跃跃欲试破壳而出,喜阴的伯劳鸟于枝头低鸣,学舌鸟因感阴而噤声……
一切的物候都在诉说着,盛夏将至。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云:“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有芒的谷类作物种植。
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因此,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
芒种一到,夏熟作物亟待收获,秋收作物的播种逾期不候,春种庄稼要悉心管理、消除虫害。收、种、管交叉,当真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
此时,酿酒作物也在田野中吸收着天地的精华,享受着农人们精心呵护。放眼望去,大片高粱在田中摇曳,缱绻的风中似乎有美酒的香气。
在这个节气,除了农事忙,酒事也忙。
对于酿酒事业来说,芒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节。此时,小麦成熟,气温升高,酿酒曲的制作正当其时。
在中国古代,酿酒讲究天人共酿,道法自然。一粒粒高粱,在酿酒师傅手里历经干锤百炼,蒸煮向死,发酵再生,而后将生死之糟粕与精华吐露于窖池中。
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道明了白酒品质不仅取决于酿酒的人,更大程度上,佳酿的缔造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息息相关。
芒种时节,泸州的气候渐渐炎热,雨水增多,空气慢慢潮湿,迎来了微生物最活跃、最复杂的时期。
在泸州风与土的滋养下,温度与湿度使酿酒菌群的生物活性达到酿造的最适宜状态,对浓香风格的细微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
取之自然,依托自然,在自然中将人类智慧凝聚,方能酿造出独具风味的杯中之物。与天共酿,与风同饮,与泸州风土共行,从而缔造出白酒佳酿。
时至芒种,自然生态环境已兼备“天时”、“地利”,而要想真正酿出好酒,还需一个稀缺的“人和”条件——窖池。
以泸州老窖代表的浓香型白酒窖池为例,其筑窖的黄泥取于泸州城外五渡溪,十分珍稀。有益酿酒微生物在窖泥中繁衍生息,为白酒赋予各种典型香味。
窖池结构看似简易,实则自有门道、内藏玄机。并非是窖池构造复杂,而是能够营造最佳微生物环境的窖池,往往需要经过长久、不间断的使用。
一旦中断使用,微生物生态便会被破坏,甚至不能再用来酿酒。于是,行业内也有句俗话“窖龄老,酒才好”。
在时间长河中,泸州老窖的国宝窖池群已经不间断持续酿造450年。身处其间,浓郁的酒香和糟香扑鼻,醉人心脾。
芒种时节,万物有序,忙而不茫。在这个世间万物都忙碌的时节,农人忙于农事,酿酒人忙于酿酒,甚至连泥窖池中的微生物也在忙碌。
学习的人面临考试,工作的人迎来年中。所有在路上的人,虽然忙碌,但都心有所期,从容不迫,踏实向前。
适时的小憩,卸下心头的重负。在这忙里偷闲的时光里,或与友同饮,或倚窗独酌,品尝一杯佳酿,寻得些许闲趣,以慰疲惫的身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