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0年秋,康熙皇帝从南苑狩猎归来,骑马途经珠市口时,忽然闻到一缕香气。这位酷爱混迹民间的皇帝一把勒住缰绳,寻着香气转入正阳门大街。不久,他在一家商号门前站定,更觉香气浓郁、连绵不绝,与人询问方知,酿酒师傅此时正在蒸酒。


命人把酒打来,几杯新酒下肚,康熙帝感其甘美醇烈,愉悦的神色爬上眼角眉梢,于是借着酒意题写“源升号”三个大字相赠。源升号本就是这间酒铺的名字,从此以后,帝王题字悬于店首,酒馆门前“武官下马、文官落轿”,一跃成为众多酒馆中当之无愧的“网红店”。


珠市口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昔日的正阳门大街,则逐渐演变成今天聚满各地游客的前门大街,诞生了第一瓶二锅头酒的源升号门店,正是红星二锅头的历史原点。昔日得皇家帝王青睐的“源升号”,则成中国二锅头酒的精神图腾。



前门大街奇遇


如今的前门大街已经成为北京旅游的一处地标,聚集着全聚德、庆丰包子、稻香村这些叫得上号的“京”字招牌,也可以找到张一元茶叶、谦祥益丝绸、百雀羚化妆品等经典国货,前门源升号博物馆位居其中,门牌号为99号。在这些文化气息浓郁的名家名店中,前门源升号博物馆始终是“地标性”建筑,更是游客游览的绝对重头戏。


2011年,红星二锅头在“源升号”的原址复建了这座博物馆,每年接待数十万的游客,是人们了解二锅头酿造技艺的窗口。



前门源升号博物馆保留了清朝“前店后厂”的结构布局,馆内前厅设置售酒柜台,展示旧时饮酒场景。同时,馆内保留着中国仅存的一份白酒酒馆合同——“聚盛号大酒缸合同”。作为前门源升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份合同涉及1200吊钱的巨额资金。可以在当时的前门一带购买两座四合院。从这份“大手笔”的大酒缸合同,足以窥见彼时京城白酒流通氛围之浓厚。



博物馆醒目处,摆放着清光绪年间源升号账房先生宋佩贤的留影、酿酒师徒的传承谱等旧时物件,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红星深厚的历史底蕴。后厂完整地呈现着旧时酿酒场景,既可找到水井、窖池等遗迹,还可以通过一座座展示铜像,观看旧时制曲、踩曲、拌醅、装甑、蒸馏、贮藏等北京传统二锅头酿造流程。听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解说后,有些游客笑谈“自己也可以回家酿酒了”。




二锅头秘史


沿着前门源升号博物馆的布局追溯二锅头发展历史,很容易找到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1680年。那一年,赵存义、赵存礼两兄弟为把祖上的酿酒事业发扬光大,赴京投奔大哥赵存仁,三兄弟取“饮水思源、日进斗升”之意,在前门外粮食店胡同创立源升号酒坊。



彼时的北京,虽然遍布卖酒商号,但由于在酿造技艺上缺乏统一标准,酒的口感爆辣而味杂。三兄弟从酿酒的各个环节寻找原因,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与思考,最终将核心问题锁定在蒸酒环节。


古人的蒸馏手法十分巧妙,灶上的蒸馏锅具分上中下三层,最下层称作“地锅”,装热水;最上层叫“天锅”,装冷水;中间层装发酵好的酒醅,这一层叫作“甑锅”。


蒸酒时,当地锅中的水烧至沸腾,水蒸气翻腾上涌,经过中间层时,对甑锅中的原料加温加湿,甑锅里于是形成芳香的酒气。而天锅中的冷水让最上层酒气保持着低温,酒气继续上升,接触到天锅底部遇冷液化,也就形成了蒸馏酒。


整个出酒过程,酒醅中的酒气不断蒸发、天锅中的水逐渐升温:变热的冷却水必须不断更换,直至蒸完酒醅中的全部酒。



一般而言,蒸完一甑酒,需要往天锅中更换三次冷水。三兄弟发现,同样的原料和工艺,三次出酒口感却大不相同:第一锅出来的酒口感爆辣,第三锅则口味酸涩而杂,只有第二锅的味道最为宜人适口。于是只把第二锅蒸出来的酒装坛贮存,放到前店售卖。


这种“掐头去尾取中段”的摘酒工艺酿成的酒便被称作“二锅头”。



源升号“启示录”


如今的源升号不仅是一座北京文化地标,更是二锅头几百年不断发扬光大的精神源头,更多地发挥传播和展示作用。


源升号所呈现的,是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赵氏三兄弟“苛求”品质,对工艺创新有着强烈的愿望和动力,而“掐头去尾取中段”的工艺本身,正体现出他们追求品质不惜成本的理念。


技术工艺的发明和创新,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锅头成果的得来,经过多少次尝试,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必定是一个苦心孤诣的摸索过程,才使得这项技艺代代传承,日趋成熟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红星担起了将二锅头发扬光大的重任,坚守和传承源升号承载的品质追求和奋斗精神。从1949年开国大典献礼酒的问世,到京味儿的象征,再到2014至2017年间三获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红星二锅头始终以恪守品质、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追求,守候着百姓的餐桌。


从源升号到红星二锅头,品质、创新和奋斗精神,成就了一个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前门大街99号依旧展现着魅力,她正向全世界讲述这段传奇故事。


本篇是二锅头档案系列报道的第一篇,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