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媒体报道称,酒业老兵徐可强再度出山,将担任贵州青酒集团总经理。尽管该报道被“秒删”,但却让沉寂近半年的徐可强,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 徐可强与季克良、王国春被合称为三个“火枪手”,他们皆是行业英雄般的人物,他们所带领的企业都经历了改革大潮,每个人也都深受过前行带来的磨难和隐忍。今天,阅尽风云的他们一举一动间,对酒业都是悠长厚重的回味。 ❶ 白酒营销荒漠化时代的“绿化者” 中国白酒真正进入市场化运营并开始有成熟的营销模式建设时期,应该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 而真正的行业引领者,不是茅台而是五粮液,因为渠道变革的首推企业是五粮液,而行动人发起者就是徐可强。 徐可强被誉为中国白酒业的“渠道变革者”。在这之前,酒厂都是和各地的糖酒公司实行“单线联系”,一个卖一个买,没有也并不需要多余动作。但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意识已经觉醒,1992年,经济学家们也重新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作了进一步阐释,得出了在中国已经到了必须理直气壮地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掌握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结论。 于是,原本白酒销售体系基本处于“营销荒漠化”的状况下,很多企业都开始有些发懵了。军人出身的徐可强从1988年起担任五粮液经营副厂长,最早感受到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彼时,中国白酒销售还处于糖酒公司统购包销之中,徐可强则率先打破这种体制,积极拓展现有的营销渠道。 据说,当时五粮液很多大商都是他一家一家谈下来的,迄今为止,很多与五粮液合作达20多年的老经销商那里,依旧有徐可强指导业务时拍的照片挂在公司墙上。 有人说,从1985年到2007年这23年间的五粮液是“王国春”时代,是的,这是一个英雄成就伟业的时代,而这个时代最大的标志就是五粮液成为名符其实的“白酒大王”。其中,有一个角落是属于徐可强的,这不仅仅体现在经销商的墙上,也会不经意间在五粮液人的口中蹦出来。 或许正是源于五粮液在这轮改革冲锋中的勇猛作风和既成的江湖地位,行业尊称的“三个火枪手”(季克良、王国春、徐可强)中,五粮液独居两席。 徐可强的酒业经历无疑是最丰富多彩的,相比于1983年就当厂长的季克良和1985年任厂长的王国春,徐可强属于“晚辈”,却是冲锋在市场一线的“第一代职业经理人”代表,市场的闯劲、渠道的韧性和环境的开放逐渐造就了他大开大合的魄力和有棱有角的魅力,这也为他后来的几度复出埋下了机会的种子。 同样是2011年,酒业“双巨头”分别告别了各自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岗位,王国春完全卸任,而季克良则辞去董事长这个最后的实职,而这一年正是整个白酒行业黄金十年的最高峰,两家企业的继任者们原以为会云淡风轻,谁知到来的是波云诡异。 而面对后来不期而至的行业大调整,王和季都没有置身事外。所不同的是,2011年,66岁的王国春受聘担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成立后,他成为首届会长,再入酒业江湖;而季克良则依旧保留着茅台集团董事、茅台酒股份公司董事和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直到2015年。 而就在季克良、王国春逐渐褪去各自的“企业色彩”而多了些“行业身份”后,曾经一起冲锋陷阵的徐可强却依旧奋战在一线市场上,他信奉的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❷ “过客”酒鬼 酒鬼酒对徐可强来说,如同过客一般。 来到酒鬼后,徐可强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其事业发展第一个重要的机遇是从农村进入部队当兵提干,第二个机遇是昆明军区撤销后转业进入五粮液,而第三个重要的机遇就是来到酒鬼酒。 但显然,这个所谓的机遇被事实证明是没有生命力的,“徐总是含泪而走的”,“徐可强离去实属壮志未酬”……彼时,不少媒体都有过这样的文字表述,现在回过头看,当初酒鬼的“四顾茅庐”邀请老爷子出山是诚心诚意的,但后来徐可强团队与酒鬼骨子里的体制冲突也表明,双方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着力点显然并不一致。 徐可强看重的是市场的起势和快速的成势,打法可以天马行空、任性自由,于是也就有了和珠海塔鑫公司签署协议,买断酒鬼酒“十年洞藏”的十年经营权,但也正是这一次堪称“大手笔”(年度5000万的购酒合约)的合作让徐可强团队和董事会之间有了裂痕。 徐坚持认为“市场的事情经营团队说了算”,酒鬼的董事会则“一定要过问”,2009年10月,酒鬼酒专门召开会议讨论董事会和经营团队的关系,“究竟该给多少权限,以及如何约束。”后来,董事会要求,凡是超过500万元的销售合同需向董事会报告。 “做销售,超过500万元就得报告董事会,我在五粮液几十个亿都不是这么干的。”徐可强曾这样对媒体表述。 2010年的4月3日,这一天是徐可强65岁的生日。 在长沙通程国际大酒店,为徐可强庆生的有三人:韩经纬、肖竹青以及徐的秘书。席间,四人并没有过多交谈,也没有了往日的谈笑风生,因为4天前,徐可强、韩经纬以及副总经理曾盛全已经向酒鬼酒提出了辞职。 要对业绩负责却不能主导市场规划,徐可强一直强调自己在酒鬼“没有自由”。实际上,这应该是职业经理人与公司董事会之间的一个顽疾,如何平衡和把握这种关系,并在关系中确保企业航向的稳定是考验经理人的智慧,而这靠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有韧性和坦然。 在后者,徐可强表现的还是有些过于固执,他遵循的依旧是“我在五粮液……”。显然,对于职业经理人这个角色,他还没有真正准备好,所以,酒鬼只能是过客,而真正施展拳脚的则是在西凤。 ❸ 一站西凤,没有“一站到底” 时至今日,四大名酒中的西凤依旧没有敲响上市的钟声,曾经豪情满怀的徐可强立志要把西凤送上“那一刻”,也未能成行。 挂冠而去,遗憾而来。 2017年2月,西凤股份召开2016年总结大会前宣布徐可强任期届满,不再担任西凤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此时距离其任职西凤的2010年12月14日,已是6年之久。 有历史无创新,有品牌无营销,有市场无个性,90%销售收入来源于包销买断品牌;产品结构以中低端为主;缺乏自主经营的高端核心品牌等等,这些都是上任后徐可强不得不面的也是不得不去一一解决的西凤硬伤。 相比于五粮液、酒鬼,这一次选择“再就业”的徐可强是想着在西凤“一站到底”的,于是他吸取了上个东家酒鬼的教训,任职后要求了更多的“自由权和决策权”,也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更为长远的任期规划——5年内扶持西凤上市。 上任两年后的2012年,徐可强抛出一份气势恢宏的西凤百亿复兴计划,确定未来五年“打造百亿西凤,进军高端白酒百亿俱乐部,重回名酒第一阵营,五年再造一个新西凤,实现企业资本市场上市”企业战略目标。 不得不说的是,股东方的目光是长远的,也给了徐可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同样在2012年全国经销商总结表彰大会上,徐可强披露了西凤酒更加详尽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西凤酒销售收入要达到80亿元,集团收入达到100亿元。他还设想,希望通过两年的努力,西凤酒能培养5个以上销售额过5亿元品牌、20个以上销售额过亿元品牌。 就在徐可强挂帅西凤的一年前,李秋喜也正式接掌汾酒,梁金辉也是在2011年开始全面掌管古井的销售业务,并任职亳州古井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可强意图推进的是“凤香”的全国大局,而李秋喜谋求的则是“清香”的后发之力,梁金辉则是谋求掉队许久的古井奋起直追。 西凤2013年总结大会,宣布实现45.8亿销售额,而到了西凤2016年总结大会,场景是秦本平(西凤集团现任董事长)主导,任伟俊出任营销公司总经理,宣布2016年实现33.5亿元。 对比看,2016年汾酒集团营收167亿元,古井集团是70.07亿元。两家企业似乎都处在了一个上升期,唯独西凤,在短暂的上扬之后,又回到了原点。之后不久,徐可强任满离去,这也成为他留给西凤的最后成绩单,对于往日战绩彪炳的“火枪手”,这似乎有些壮志未酬之憾。 ❹ 等待中的“下一站”? 徐可强最近的一次露面,是在2017年11月,在山东临沂举办的山东省糖酒会上,“温河大王杯振兴鲁酒主题论坛”期间,徐可强做了讲话。 不仅如此,他还受聘为山东温河王酒业集团名誉董事长,当然,外界的解读是,这算一次“礼节性”问候,更多是给曾经的部下(韩经纬、肖竹青)打气鼓劲的。 但这也让人看到了徐可强那颗壮志不已的老兵之心,令人不由心生遐想,老爷子会继续选择下一站吗? 等待中的“下一站”会是哪里?举目望去,行业内还有哪家企业有如此空间和平台让其“天高任鸟飞”? 贵州青酒这时与徐可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曾经因为“喝杯青酒,交个朋友”这句经典广告语为市场所熟知的贵州青酒,近几年来保持着较稳健的增长态势,2016年,青酒集团董事长文义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青酒集团已经具备年产值达到10亿左右,年产量达到3万吨的能力。 在今年稍早时候举行的贵州省白酒企业圆桌上,文义长表示,此次会议由茅台组织召开,各家酒企踊跃参与,不仅标志着“阵痛”后的贵州白酒企业,已有了清晰、明确,团结一致的发展方向,更标志着贵州白酒整体的重新崛起,希望这是一次推动贵州白酒产业良性发展的“遵义会议”。 这番话语也流露出贵州青酒把握有利形势,加速壮大发展的愿望。如果徐可强再次出山,对“雄心”勃勃的青酒无疑是一个重大助力。 我们也同样希望老爷子重新回到行业的聚焦下,这对于已经73岁的徐可强来说,或许有些残忍和苛刻,但无论怎样,这个行业应该给予他更大的爱护和尊敬,自由和舒畅。 再次收下我们的敬意,老爷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