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贵州省发改委官方网站公布了2023年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名单4158个项目,年度预期投资达8003.86亿元,涉及“四化”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工程三大领域,92个酒类项目上榜。 据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不完全统计,涉及产能超59万吨,其中仁怀的项目达到36个,占上榜酒类项目的39%。 这是自3月1日《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后,贵州白酒产业的又一利好政策。 由此可见,政策强势助力、产业首位度提升、布局优化、品牌梯队打造提速、产业发展进一步规范,贵州省正在为2023年白酒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力争全省白酒产量达到60万千升的目标,持续释放出推动酱酒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强信号。 而在新征程上,惟有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方能书写更加优异的新时代答卷。 ➊ 产区优势扩大与份额再分配 首先来对比一组数据。2016年全国白酒产量为1358.4万千升,到2022年,产量仅为671.2万千升,下降了一半。 但相对应的是,近三年,贵州酱酒产量却大幅提升。 2020年-2022年,贵州白酒产量分别为为26.6万千升、34.8万千升及45万千升。 与之相对应的是,其营收也是连年上升,在2016年,贵州白酒营收仅884亿元。2020年-2022年,其营收则分别为1221亿元、1570亿元及2100亿元。 这一数据可以与同期全国白酒销售数据做一个对比。 2016年全国白酒营收总额为6126亿元,2022年该数据为6626.5亿元。再从利润来看,2022年全国白酒销售利润为2201.7亿元,而贵州茅台一家就占到了626亿元。 此外,贵州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十大工业产业实现利润总额1409.05亿元,其中酱香白酒974.8亿元,占比69.18%。 而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贵州全省财政总收入为3194.18亿元。 在全国白酒产量萎缩、营收滞涨,产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贵州白酒反而大幅增长,这说明贵州白酒在大量抢占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在贵州白酒产能与销售额双增长的同时,以香型细分为主要代表的亚品类细分,也正在成为白酒品类繁荣的重要驱动力。 多位行业专家表示,未来的消费趋势将整体呈现出从大香型、大产区到专属香型、专属产区转变,从单体香型到兼香,再到多维立体化的馥合香。 也就是说,未来的白酒细分市场将迎来较大增长机会。只是,不同于白酒主流品类,细分市场缺乏全国性品牌。 产区份额的再分配将成为必然。因此,贵州白酒产业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023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贵州省将推动酱香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提出了白酒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的发展目标。 ➋ 发展动能 从品牌力到品类力到产区力 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前,贵州白酒生产以作坊为主,规模小不说,生产方式也相对落后。 但在今天,贵州白酒凭借8%的产能拿下45%的利润, 贵州成为当之无愧的白酒大省,拥有与川酒争论高低的实力。 纵观其产业发展动能,历经三个阶段。 以1951年为起点,贵州白酒走上工业化道路,一直到90年代,逐渐繁荣。 资料显示,到1988年贵州独立核算酿酒工业企业有753家,固定资产5.42亿元,酿酒工业产值4.83亿元,利税2.46亿元,出口创汇974.2万美元。 到“七五”期末,贵州名优白酒年新增生产能力20万吨左右,名优白酒总产量已达到6万吨。 此时的体量,与川酒依然不可同日而语。 上世纪90年代末,第一个转折点到来。随着茅台成立股份公司,其发展进入高速阶段。2001年,贵州茅台挂牌上市;2003年,茅台突破万吨产能。 第二个拐点出现在2007年,茅台首次在净利润上超越五粮液。2009年,茅台营收破百亿。 2012年贵州白酒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轻工业比重近50%。这一年,茅台首次在营收和利润上均超越五粮液,坐上中国白酒“老大”之位。这是自1994年五粮液超越汾酒成为成为白酒老大之后,第一次被超越。 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是以茅台引领的酱酒热发展时期,其品牌力是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的动能之一。 2016年之后,贵州白酒整体开始焕发活力,以品类力驱动产业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在酱香品类的带动之下,大量产业投资进入贵州。 习酒、国台、钓鱼台酒、珍酒等迅速发展,优势酱香品牌组团出省,在全国攻城略地,酱酒热进入培育期,掀起酱酒高端化浪潮。 截至2022年,贵州除一家千亿企业、两家百亿一企业、一家50亿企业外,还有为数不少的10亿-30亿级企业,位于全国产销大省前列。 与此同时,贵州白酒产业再次实现动能转换,同时,赤水、习水、金沙、桐梓、绥阳的酱香型白酒工业园区也渐成规模,产区力凸显。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2022年贵州省积极推动白酒产业规范发展,大力实施“三个一批”综合整治,促进白酒产业转型升级、规范发展,白酒产业增加值增速达36.1%。 如果以2021年1570亿营收初略计算,2022年贵州白酒完成营业收入超2100亿。 细分到产区来看,仁怀产区2022年完成酱香白酒工业总产值超过897亿元,同比增长50%。 其中,在项目上,有48个白酒项目年内完成投资79亿多元,同比增长31.53%。在企业质量上,清理整治退出622家、实施就地改造提升949家、完成117家兼并重组做大为16家,并新增规上白酒企业50家。 习水产区2022年,白酒产量突破15万千升,产能突破17万千升,实现白酒销售收入296.6亿元、税收92.52亿元,白酒工业总产值达到185亿元。从品牌梯队来,习酒、茅台酱香系列酒、安酒等知名企业稳步发展,“2+3+N”的白酒品牌梯队进一步巩固提升。 事实上,不论从国际范围看,还是从国内范围看,产区力都是一种高级动能,产区力的形成,是酒业竞争高级阶段的必然方向。 ➌ 以“赶考”之姿打造大产区 一个产业的崛起实质上是一个政府和企业互动的过程,是双方互相学习、合作推动制度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 回顾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龙头企业发挥关键作用,第二阶段,是企业集群发挥关键作用,第三阶段,则更需要考验政府的智慧和能力。 在政策层面,除了新国发2号文件之外,从贵州白酒产业这五年来的突破性、历史性发展来看,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在“上层建筑”的有力作为。 从“省级”层面的蓝图设计,到产业层面的发展规划,再到企业层面的行动实践,这是贵州白酒产业高水平发展背后的一条隐形线索,它引导产区走向科学化发展的道路,帮助产区化解道路上的沟壑,在需要的时候扶助支持企业。 具体来看,政府在贵州白酒产业这一轮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至少显现了“赶考”之姿,为产业带来了三种重要优势。 “赶考”需要实干。 当行业对贵州酱酒产能后期走势充满猜测之时,《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早已对其有了明确设计方向。 根据《纲要》,到2025年,贵州省白酒产业产值将达到2500亿元,白酒产量达到60万吨。 在《纲要》印发的2020年,贵州酱酒实际产能约为40万吨,这就意味着之后五年,贵州白酒产量要增长20万吨。 事实上,这20万吨左右的产能增量,在《纲要》中也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设计规划。 “优质烟酒和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重点项目”部分提到:将推进茅台201厂3万吨酱香系列酒技改工程及配套设施、习酒1.9万吨技改、国台酒庄1万吨优质酱香型白酒技改、鸭溪酒业年产5万吨白酒技改等项目建设。 计算可知,上述项目产量如果全部释放,将超过24万千升。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从全省产业规划的高度上,贵州酱酒“十四五”产量增长点已基本清晰,酱酒产能格局与结构脉络渐明。 产能只是一个“例子”,如此缜密细致的设计,在贵州白酒产业规划中还有更多体现,政府作为一个高水平的设计者,通过实干,赋予产区的是战略性优势,确保产区发展战略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持续性。 “赶考”需要创新。 在贵州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贵州省2022年度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名单》中,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统计发现,在贵州173家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名单中,共有12家酒企,占比7%。相比2020年的3家入库酒企,2022年的上市挂牌后备酒企数量显著增加;值得一提的是,有3家酒类配套企业在2022年首次入榜,业务领域分别为原料种植、物流和包装。 今年的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实施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2年力争有5家企业上市,按照“三个一批”推动中小酒企转型升级,建设以茅台酒为引领的贵州酱香型白酒品牌舰队。 除了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其还从科研、品牌等不同维度为产区搭建平台,让企业“登台唱戏”。贵州酱酒背后,当地政府扮演着越来越“重”的服务者角色,这给产区发展带来了重要的资源性优势,为优秀酒企打开了更加广阔的上升发展通道。 “赶考”需要担当。 2021年8月,仁怀市召开了“领导干部包保白酒产业综合治理暨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动员大会”。会议明确提出,要围绕“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分类处置、整体推进,治理有效、群众满意”总体思路,对白酒产业来一场综合整治,以期实现 “数量从多转少、规模从小变大、布局从散到聚、管理从弱到强”的根本“蝶变”。 同年9月,为响应贵州省委省政府和遵义市政府关于环保监察的号召,仁怀市政府印发《仁怀市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用3年时间,全面取缔生态环保、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不达标的白酒生产企业,实现白酒企业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通过改造提升和兼并重组,促进白酒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到2025年,计划培育规上企业200家以上,赤水河干流水质稳定达Ⅱ类以上。 自行动开展以来,仁怀制定了白酒生产企业清理退出和兼并重组方案,对白酒企业按“三个一批”制定一厂一策、一企一策,有序推进清理退出和整治工作。针对部分企业分布散、管理乱、环保监管难等问题,结合传统酱香白酒生产工艺,围绕窖池、管道、废水处理等生产设施设备,开展白酒企业“四改造一建设四提升”综合治理。 管理“生态”同样具有代表性,对于酱酒产业的治理,当地政府作为“管理者”,可以说是极其有力、极其务实的,敢于触及局部利益,敢于直面现实问题。通过这种管理,充分确保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优势。 3月1日正式实施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有利于维护贵州白酒的品质形象,白酒的酿造靠的是微生物发酵,依托的是环境,《条例》中对环境的重视,提到的“有机绿色”“微生物群”保护、“质量管控”,都是围绕品质在叙说。 同时,《条例》中,对窖泥、窖石等用料资源的规划管控,对项目准入的限定,还可以制造出一种稀缺印象,加上对小酒企的准入限定,有利于保持价格稳定。 有媒体称:“如果把当地政府比作一家企业,这就是一场对酱酒积极“市场营销”,对当地酱酒的发展及市场拓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论是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亦或是如今“赶考”的新征程,贵州产区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演化的绝佳案例。 这一案例揭示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政府与市场、官员与企业家、情怀与利益之间的复杂互动和平衡过程。 产业政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政府和企业能否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开发和发挥比较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的成长和行业的发展;取决于在此过程中,政府能否正确地认知和转换角色,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从行业发展的倡导者角色退出,变成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监督者;取决于在政府不断退出的过程中,行业的自我组织能力和治理能力能否获得发展,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