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有媒体爆料称,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将于近期离任,山西汾酒股价于当天下跌幅度较大,上午跌幅一度达到9.09%,下午收盘回升至313.00元,全天跌幅6.57%。 在汾酒业绩屡创新高的情况下,李秋喜离任传闻从何而来,对汾酒后续“追赶”发展有何影响? ❶ “到点”退休 李秋喜出生于1961年9月,今年60周岁,已到国企干部退休年龄。 外界对李秋喜离任的分析,也曾多次提及退休一事。 从近期动态看,本月早些时候,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蓝佛安带队赴汾酒调研。在汾酒集团,蓝佛安听取了汾酒技改项目进展、汾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等情况介绍,并表示希望企业坚持中高档发展定位,做精产品,做强品牌,大力开拓省外、国外市场,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12月13日,李秋喜主持召开汾酒董事会,向参会人员介绍了五位新任外部董事,并表示感谢省委、省政府为汾酒精挑细选选派了五位外部董事,“各位在企业管理、资本运作、投融资、风险管控、财务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希望大家能够精诚合作,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动汾酒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助力汾酒的改革与复兴。” 由这些情况分析,如果李秋喜在近期离任,则“到点”退休应是原因所在。 汾酒方面对此回应称,“未收到辞职文件,也并未收到相关文件或信息。” 另外,有消息称山西交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清茂将调任汾酒接替李秋喜。而就在12月14日,袁清茂刚刚出席了山西交投综改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中小企业产业园开园运营仪式。 ❷ 汾酒的持续动力 2005年,李秋喜由晋牌水泥集团来到汾酒,出任集团总经理;2009年底,李秋喜当选汾酒集团新一届董事长。 2009年,山西汾酒营收为21.43亿元,净利润3.55亿元,当年排位在汾酒之前的白酒上市中,泸州老窖营收43.7亿元,洋河股份营收40.02亿元,均是汾酒的大约两倍以上。 而到了2021年前三季度,山西汾酒实现营收172.57亿元,去年实现200亿营收把握较大,经过10倍增长后,汾酒正在与洋河、泸州老窖展开激烈的“三甲”之争。 在这个过程中,李秋喜作为企业一把手,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彼时,李秋喜提出,汾酒集团到2015年要实现百亿目标,此言一出,行业哗然,这意味着汾酒在6年内要增长近4倍,而事实上,汾酒集团到2012年便实现了百亿目标,比计划中还提前了三年。 经过行业深度调整的五年后,李秋喜带领汾酒签下山西国企国资改革第一份军令状,打开了又一轮快速增长通道。山西汾酒营收达到118.8亿元,酒业板块首次突破100亿。 近两年时间内,尽管外部市场环境受疫情所影响,但汾酒增势更强。至今年前三季度,山西汾酒营收比2019年同期增加81.3亿元,同比增幅89.1%,净利润增加31.83亿元,增幅高达187.7%。 ❸ 汾酒后续发展的确定性 李秋喜“退休”尚待进一步的确切消息,但关于汾酒后续发展,其实是具有一些确定性因素的。 我们认为,汾酒在这一轮发展周期突出表现的驱动,可以概括为“三力”。 一是定力。 在改革之路上,通过努力下好“契约化管理、综合化指标、系统化授权、制度化约束、市场化激励”五步棋,唱好“《国际歌》《好汉歌》《团结就是力量》”三首歌,汾酒人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的变化指引着行动的变化,为企业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在“变”与“快”的同时,汾酒的“定力”更是不容忽视:坚守清香本色,坚守核心价值,就是汾酒的定力。 汾酒是清香型白酒。清香既具有历史所赋予的技艺文化优势,又具备时代所释放的品质特色优势。近年来一些表现突出的白酒新生代品牌,都选择了清香型的品类赛道。在李秋喜任内,坚守清香型白酒,汾酒得以孕育出完整而强大的产业化布局。 从分布在山西、吉林、内蒙古、甘肃、河北等地的110万亩优质原粮基地,到传统技艺文化与现代科学管理相融汇,现有设计产能10万吨,两年后将超20万吨的优质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再到以智能制造、智慧包装为支撑,数字化、自动化水平领先行业的包装基地。汾酒始终遵循实业发展思维,将长期保持酿造生产能力和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领先。 二是合力。 在体制改革过程中,2018年,汾酒集团通过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方式,引进华润创业作为战略投资者,企业混改取得关键性突破,不仅实现了引资、引智,还促进了汾酒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管理与战略的高度协同。 在组织建设上,汾酒着力提升人才结构,敢于在关键岗位使用顶级人才,同时打造提升人才机制,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形成了能上能下、动态竞争的上岗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全面激发内生动力。 白酒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产业,长期以来人才化、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由于白酒生产的特殊性,很多名优酒厂的所在地生态环境资源极佳,但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区位优势不突出。这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很大局限。 而在白酒产业和名酒企业未来的发展竞争中,要拓展全球化市场,塑造全球性品牌,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势必要提高组织人才和经营管理水平。从长期角度看,中国白酒的头部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开放”的竞争,包括开放思维、开放能力和开放水平的全面竞争。 显然,汾酒目前已经形成了开放、合力的成熟机制与经验,这是一个应当长期看好的确定性优势因素。 三是效力。 当前,白酒行业呈现出“两降两升”趋势。一是白酒产量总体下降,产量由2016年的1358万千升下降至2020年的741万千升;二是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下降,2020年全国规上白酒企业1040家,已连续三年呈现下降趋势;三是行业收入和利润水平升高,特别是利润方面,2020年白酒行业实现利润1585.41亿元,同比增长12.91%;四是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以茅台、五粮液、汾酒为代表的名优酒企、品类龙头,占据了更高的市场比例。 “两升两降”背后,是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升级,更加追求健康品质与文化品位,在这种产业大势下,汾酒已形成极具发展“效力”的基础性布局。 品牌方面,汾酒明确了“2+2”的品牌结构,其中第一个“2”是指汾酒和竹叶青核心品牌“双轮驱动”,第二个“2”是指杏花村品牌和系列酒品牌“两大尖兵”,在此基础上推进汾酒营销一体化运营,全面实现品牌复兴。 市场方面,汾酒通过渠道端的创新改革,有力推动了全国化进程,从2018年“1+3”板块市场到现在的“1357+10”战略,重点聚焦市场从传统的京津冀、鲁豫、陕蒙等环山西板块市场,逐步向江浙沪皖、粤闽琼、湘鄂、东北、西北等五大板块转变,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保持较快增长,长江以南保持同比50%以上增长。 通过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汾酒销售费用率由2014年的28.5%下降至2020年的16.27%,管理费用率由2014年的11.4%下降到2019年的7.9%,公司净利率由2014年的9.1%增长至2020年的22.27%。 汾酒的以上“三力”,都是具有长期价值和长期影响的基础要素,在很大程度也决定了汾酒持续向好发展的基本面形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