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速读

AI阅读分析中...

近日,《白酒质量要求 第5部分:豉香型白酒》国家标准正式发布(GB/T 10781.5-2025),将于2026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图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白酒质量要求 第5部分:豉香型白酒》(GB/T 10781.5-2025),与此前的GB/T 16289-2018《豉香型白酒》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体现在生产及理化指标等检测层面:


  • 删除了产品分类;

  • 增加了生产过程控制要求;

  • 更改了感官要求;

  • 更改了理化要求,并按自生产日期一年内和一年后分别对产品提出要求;

  • 删除了食品安全要求;

  • 更改了“酒精度”和“酸酯总量”的试验方法;

  • 增加了“总酯”和“总酸”的试验方法;

  • 增加了产品出厂前检查生产记录文件的规定。


以删除产品分类这项为例,2018年版标准将豉香白酒按产品的酒精度分为了高度酒(40%vol≤酒精度≤60%vol)和低度酒(18%vol<酒精度<40%vol),而新国标取消这一划分,打破了传统分类对产品创新的限制,更加侧重于品质。


此外,新标准还更聚焦于原料、工艺与品质的核心步骤,既保障了品类特色,又为差异化发展留出了空间。


5fdb7e32e96a42335bb421a858b6f7f.jpg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什么是豉香?


豉香型白酒,诞生于珠江三角洲的水乡,品类特色显著,发展历史可追溯至清代,至今仍是岭南独有。


晚清时期,陈太吉酒庄(石湾酒厂前身)第三代庄主陈如岳,创新推出“缸埕陈藏、肥肉酝浸”的工艺,让米香多了另一种滋味:豉味。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这种工艺生产出的烧酒,酒体犹如冰晶般剔透,而粤语发音中,“肉”与“玉”同音,于是被命名为“玉冰烧”酒,是最有代表性的豉香白酒产品,为“老广”所熟知,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员。


1984年第四届全国评酒会上,石湾酒厂的玉冰烧获得了“国家优质酒”称号。1996年,“豉香”正式命名,当年发布了第一份国家生产标准,此次公布的新国标,已是豉香型国标迎来的第三次修订。


按照新标准的定义,豉香型白酒是以大米或预碎的大米为原料,经蒸煮,用大酒饼作为主要糖化发酵剂,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工艺,经蒸馏、陈肉酝浸、勾调而成,不直接或间接添加食用酒精及非自身发酵产生的呈色、呈香、呈味物质,具有豉香特点的白酒。


广东远航酒业集团九江酒厂培育的米曲菌种。图源@远航酒业


大米和陈肉,分别在原料和工艺层面,代表了豉香风味形成的两个核心关键。


作为在米香白酒基础上诞生的一个分支香型,“陈肉酝浸”这一特殊环节让豉香型白酒在所有白酒品类一枝独秀。这项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的传统技艺,是指在基酒在贮存陈酿过程中,放入一块预处理过的陈肉。


这块陈肉,在新标准中,也被注明了要求:加热至熟的肥猪肉,并酒中浸泡一定时间而成。这个“一定时间”,在实际生产当中,往往根据工艺差异从数月至数年不等。


就作用而言,陈肉对风味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其既能吸附杂质、澄清酒体,也能够通过脂肪的水解和氧化作用,释放出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改善酒体风味;丰富酒体内容物,提升酒体风味协调性;形成豉香,并加速酒体成熟。


而关于豉香风味的描述,在新标准中的香气剖视图中,也形成了使消费者通俗易懂、更易感知的具体香气描述词:豉香、大米香、花香、果香、脂香、大酒饼香。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六个不同维度的感官描述,让豉香的风味价值变得具体可感。


此外,新标准还规定了豉香型白酒的理化要求及检测方法,并对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作出了明确要求。


新国标进一步规范了豉香型白酒的生产过程,能够有效地提升产品质量,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对豉香品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豉香,合力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新发布的豉香型白酒新国标,多由广东本土的豉香型白酒企业参与起草,石湾、九江、顺德三家粤酒头部企业均在其中。此外,来自江西的四特酒,也贡献了一份力量。


有行业统计数据显示,豉香酒企数量占到广东全省酒企的7.6%左右。


虽然企业数量并不多,但豉香白酒生于广东,长于广东,在这里有一批坚实的“拥趸”级消费者,也具备最强的创新实力。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石湾、九江、顺德三家豉香头部企业,都汇聚在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佛山,在这里形成了中国目前唯一的豉香白酒小产区。


其中,石湾酒厂是《豉香型白酒》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和全国豉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为品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行业引领。而九江酒厂与顺德酒厂,作为豉香主力,在相关标准的起草、修订、执行过程中,也从未缺席。


如今,豉香酒企又以标准制定强化品类话语权,不仅有助于品类发展,同时也利于豉香型白酒实现产区势能,形成规模化竞争优势。


据悉,石湾酒厂的五大基地共有20万千升的年产能,并通过建立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等文化平台,打造“开库大典”“游朱紫·大红大紫”文化IP,用品质提升和文化建设,推动豉香型白酒品牌溢价的提升。


九江酒厂则以酒庄为核心的价值塑造点,整体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是粤酒龙头企业之一,其核心产品“红标”,就是豉香型白酒。近年来,九江通过将酒旅打造,逐步唤醒年轻消费者对豉香型白酒的文化认同,扩大品类受众群体。


九江酒厂打造的九江双蒸博物馆、双蒸1821酒庄、老酒银行、粤宴楼、南国酒文化特色小镇等项目,在深度传递香型及企业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粘性。图源@远航酒业


顺德酒厂的红荔牌红米酒,同样是豉香型白酒的代表,近年来不断优化酿造工艺,推出高端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差异化产品的需求,并亮相央视纪录片《寻味顺德》,将豉香工艺与广府饮食文化捆绑,强化“豉香=粤味”的认知。


可以看到,在推动豉香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品质价值的拔高,对消费趋势洞察力与文化叙事创造力,更考验企业如何解码全国市场的味觉密码,重构品牌的文化附加值,以更具穿透力的故事激活消费者对“豉香”的风味认同。


通过标准引领、产区联动、文化赋能的多重发力,豉香型白酒正在迎来品类正名和市场扩张的新机遇。


发展突破的新契机


从品类规模而言,豉香型白酒算是小众香型,具有较强的地域属性,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


但长期以来,豉香型白酒产品都主攻大众市场,市场定价较低,导致虽出货量大,但整体销售规模较小,即便是在有着近600亿元酒类消费体量的广东,也难以与酱香、浓香等主流香型抗衡。


图源@远航酒业

在白酒新周期中,豉香型白酒这样的小品类,更面对重重增长挑战。此次豉香型白酒新国标的发布,既是这一小众香型品质价值提升的关键一步,也是广东本土酒企突破地域局限、重塑市场价值的战略契机。


例如,新标准明确要求大酒饼需以大米和大豆为原料接种曲种制作,并将陈肉酝浸定义为“通过吸附作用澄清酒体”的科学工艺,首次将豉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感官特征、理化指标等纳入系统性规范,尤其强化了对原料、酒饼制作、陈肉酝浸等核心环节的标准化要求。


这些修订不仅解决了传统工艺模糊性带来的质量波动,为豉香型白酒的品质化、品牌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构建了消费者可感知的品质语言体系,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品质卖点,对豉香型白酒品质价值的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这种标准驱动下的品质价值提升,正为豉香型白酒从“平民酒”向“价值酒”的转型铺路,同时也为后续走进全国市场打下了基础。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对广东酒企而言,豉香型白酒新国标的到来,既是技术升级的重要关口,也是价值突围的“通行证”。以此次的新国标为起点,豉香型白酒正踏上从“岭南味道”迈向“中国风味”的新征程。




参考资料:

[1]《白酒质量要求 第5部分:豉香型白酒》(GB/T 10781.5-2025)

[2] 魏岱岳,泡酒肥肉脂质气化及其限速反应的加速因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